你可能不知道,混动车里的发动机和普通燃油车根本不是一回事。那些标着40%以上热效率的混动专用机头,明明力气比买菜车还小,凭什么敢说自己更先进?这事儿得从一百多年前的发动机进化史说起。
1876年尼古拉斯·奥拓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就像个实心眼的老黄牛,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步骤规规矩矩,每次活塞跑的路程分毫不差。问题出在爆炸做功那会儿——活塞还没跑到头,燃气已经没劲儿了,白白浪费三成热量。这就像过年放鞭炮,引信烧完了炮仗还没炸干净。
1882年工程师詹姆斯·阿特金森耍了个小花招。他设计了套特殊的连杆机构,让活塞做功时跑得远,压缩时跑得近。具体操作很取巧:压缩冲程中故意晚关进气门,把部分混合气挤回进气管。相当于和面时偷偷舀走半勺面粉,最后蒸出来的馒头(膨胀比)却还是原来大小。这样既省了燃料,又榨干了燃气最后一点力气。
不过这种发动机有个毛病,低速时软绵绵的像没吃饱饭。市区里起步不踩到3000转根本不动弹,所以必须搭配电动机当帮手。日产轩逸混动用这招把油耗压到4升,代价是高速超车得靠电机救场。
更聪明的改良版出现在1947年,美国工程师米勒换了种思路。他让进气门早退早休,活塞还没吸饱气就把门关死。好比吃自助餐时服务员提前收餐盘,虽然吃得少,但配合涡轮增压这个"外卖小哥"补菜,低速扭矩反而更强。奇瑞最新混动发动机靠这套组合拳,热效率冲到了44.5%,比普锐斯还高一截。
现在最狠的是日产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能在米勒循环和奥拓循环之间无缝切换。堵车时变身精打细算的账房先生,跑高速秒切换成猛张飞。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左右互搏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发动机进化了一百多年,终极目标不过是把每滴油都逼出最后一分力气。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