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最近在朋友圈读得半月谈发表的一篇文章:豢养粉丝,是企业家塌房的开始,读完之后感触颇深,汽车行业作为“内卷”严重的一个行业,各车企在品牌宣传时会用尽手段,其中有一些宣传方式也催生出了类似“饭圈文化”的现象,打造出了所谓的“车圈偶像”,使得用户进行了非理性的品牌拥护。智驾最前沿作为一个以技术分享为主的平台,本不应该对该类现象进行探讨,但读得该文章,结合现阶段汽车行业情况,还是想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当“饭圈文化”应用到汽车行业,或许能在短期内制造热度、拉升销量、稳定舆论,但根本上却异化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粉丝文化依赖情感绑定和群体认同,它既能放大偶像光环,也同样能在信任出现裂缝时,以同等力量反噬信任本身。如果把消费者视为“待培育的信徒”,指望靠一群“护航者”掩盖产品缺陷、决策失误或管理漏洞,那不仅是天真的算计,更是对市场法则的漠视。
其实短视频时代助长了流量速食文化,使不少企业和公众人物误以为“曝光即销量”。然而,短视频擅长制造情绪高潮,却不擅长承载复杂议题的解释与自省。企业将CEO推上短视频前台,靠几条精心剪辑的高甜或煽情片段维系形象,这在风平浪静时或许能吸引眼球,一旦遭遇产品危机、黑公关或法律纠纷,流量的天平极易反转,曾经的护卫者也可能成为反噬的导火索。那些把饭圈操作视为长期公关策略的企业,本质上是在将人设与企业责任捆绑,让声誉受制于运气,而非质量与制度。
真正能赢得公众信任的,从来不是话术,而是坦诚与产品质量。消费者不需要被“引导”去相信,他们需要被完整看见、被合理解释、被平等对待。依赖饭圈化策略的汽车企业,常常忽视了制度层面的脆弱性。饭圈能在短时间内遮蔽真相,却掩盖不了产品质量、供应链风险、合规与治理的缺陷。当企业习惯于依赖粉丝争夺舆论话语权,内部的责任意识也会随之稀释,当出现问题有反驳声音出现时,容易被归因为“被误解”“被黑”,而不是去彻底反思与改进。结果就是,越依赖情绪维稳的品牌,越难以建立真正抵御危机的体质。
汽车企业的沟通体系应坚持“长短结合”,而非“二选一”。短视频适合品牌触达与亮点传播,但专业及透明的售后回复,才是修复信任、回应质疑的主战场。CEO走上前台,应是为了说明问题、承担责任,而非塑造“不倒神话”;公关工作也应以事实为核心、以制度为后盾,而非以话术为首要工具。真正的舆论管理,不是用粉丝声量压制批评,而是把批评转化为改进的动力。
用户不仅是研究对象,更应是合作伙伴,企业要以产品为语言,以数据为证明,以对话为桥梁。那些将饭圈视为万能钥匙的企业,终将接受市场的教训,偶像会迭代,粉丝有生命周期,但产品问题、制度漏洞与管理失误,终将以更严厉的方式回馈给企业。这在最近某些品牌中就已经有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智驾最前沿以为,汽车企业的CEO不应把“人设”当作护身符。优秀的品牌由真实的产品力、稳定的服务与可检验的价值观共同支撑。饭圈或可带来一时的狂热,但唯有真诚、全面、平等的沟通准则,才能让企业在风浪中站稳。与其费心制造不可控的“信徒”,不如专注把产品做好、把话说清、把责任扛起,这才是对消费者、对社会,也是对企业自身最负责任的态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