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补摇号,这事儿确实折腾人。
这几天,我跟几个老司机电话聊天,有人吐槽:10万人抢5000名额,5%中签率,这比摇沪牌都磨人。我心里其实挺认同这话的。上海的硬核操作,给买车补贴也得摇号,就像大家买菜排队,结果发现架上菜根本不够,得抢着抢着才能下手。
我前两天跑了趟车市,碰见一个卖广汽的小张,他说:这政策一出台,客户都懵了,这几年慢慢养成的不买新车心思恐怕得改改,毕竟谁愿意花大钱买了新车,结果补贴连抽签都没中?小张的语气有点无奈,毕竟这个市场变数大;你看,广州那边政策直接给1.5万补贴,大多数人下单就拿钱,没这复杂性。上海这样一折腾,车商的推盘计划直接打乱了。
供应链的角度看这事,也有点像组装流水线上搞限量发货。我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你做一锅老坛酸菜牛肉面,材料齐活了,有顾客来买,结果告诉你这锅成了5个碗的量,但排了10个人队,剩下5个人只能干瞪眼。车企和供应商都是这样,他们材料不少,但产能和补贴配额的管控,结果是供大于求和补券有限,让人啼笑皆非。
坦白说,我之前以为这类补贴有限额,也许对市场是个规范和引导,至少能避免大家抢购带来的市场秩序混乱。但现在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上海地方这波政策,像是随时在变脸。为什么呢?我昨天还听朋友抱怨:买新车还得排队抽签,关键补不到这钱直接亏大了。他准备好车了,差点手快买了,结果政策说变就变——这叫什么事儿?消费刺激政策,就该稳定,年初定的方针,按理应该执行到年底,这次反复折腾,消费者和车商都很焦虑。
对了,顺带提一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3个月前我还写过类似抱怨。彼时,我预计补贴调控不会那么严格。事实证明,我低估了政策的不确定性。
回到政策现状——买了车才能摇号,是不是很奇怪?这形同先买票,票有没有得抢个闹腾,存在不小风险。你买了1辆30万的车,心里该是美滋滋,结果抽个补贴没中,顶多少了几万块预算。往小里说,这是个经济损失,往大了想,消费者信心都被磨掉了。
顺带猜测一下(这纯属我乱想,样本少),上海可能怕这补贴引得本地外来甚至周边省份买家集中申请,导致资金紧张,所以才弄个摇号限制。听说江苏那边之前也出过类似操作,探头探脑的节奏。有人说,不够资金了,没钱发了,这或许是真的。
此前我还打电话给修理厂老李,他给我说:终于看到政策一变再变,大家心情都乱。你想,车卖得不顺,修理活少了,整个链条就慌。他叹气像是给自己找借口,但道出了行业链的微妙关系。
打个粗糙心算,如果一辆车价30万,补贴1万出头差不多3%多点,比起车贷利息还低,但这几万补贴确实能多缓一阵,谁不想拿?补不到简直不香。按目前的数据算,10万人参与补贴摇号,只有五千人中签,这中签率比买个抢手新款电动车还低。
说实话,我觉得这玩意儿挺折腾的。我们车企研发流程都讲稳定和预判,补贴政策一变就像客户突然改配置单。大家都头疼。车商朋友也安慰我说:别难为自己了,好车型去卖,好价钱去挣,补贴就是白菜价,人家也不指望过度依赖。
广州直补1.5万,省事多了。你买车,直接钱到账,没这折腾。用户更清楚自己的负担;上海这套摇号,我想问问你,假如你是买家,等了20多天还没中签,你宠不宠?
我自己也有想法,老铁们通常置换车,很少纯买新车。许多上海车主都说,朝令夕改的政策让他们观望了。买新车打算搁浅,甚至连报废车都压箱底不敢甩。政策连贯性多重要?别说我们这些行业人看不懂,普通消费者更只能皱眉。
说起我个人,我国庆节本来准备买台钛七,还老打听江苏的补贴最新动向,没想到9月底那个地方直补突然没了;昨天才准备买海狮06EV,睡一觉又戛然而止。内心复杂,有种这买车就是个坑,越看越不值的感觉。
这轮折腾跟我们过去研究供应链的原则一样,如果配件不到位,工序乱套,产品品质和交付都成问题。好政策没落地,消费者不买账,车商急着出货,最后都陷入死循环。
对了,破个题,我想知道:你觉得,在这样补贴摇号前提下,一线城市买车到底图啥?真是为了那几万补贴,值得反复折腾吗?还是另有隐情?
这政策背后的真实故事,或许比这摇号还耐人寻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