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出海现状,港澳难见踪影,东南亚市场薄弱

如果你以为中国汽车品牌已经驰骋全球,走到哪都是风光无限,那你最好先把眼镜擦亮一点。今年暑假,带着儿子一路游走澳门、香港、马来西亚,细细一数沿途看见的中国品牌汽车,屈指可数,形单影只,仿佛闯进了别人的地盘。当我以三十年汽车行业“老兵”的身份,凭直觉在异国街头扫描车流,有一点心酸和无奈,不得不说,中国汽车国际化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车出海现状,港澳难见踪影,东南亚市场薄弱-有驾

先说香港。你以为在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国产车能和世界品牌同台竞技?事实是,十二小时里,我在最繁华的尖沙咀地界里,眼睛只扫到三台国产轿车和一辆国产大巴。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名爵三家勉力撑场面,上海申龙扛起公交旗帜。剩下的呢?要么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大军压境,要么现代、起亚掺上一脚。港人对日本车近乎痴迷,周围奔驰宝马开了一溜,唯独新能源里特斯拉独自称王。身为中国汽车人,这画风令人沮丧。15年稳居全球第一,但在香港却像透明人,这滋味,真不好受。

中国车出海现状,港澳难见踪影,东南亚市场薄弱-有驾

澳门的画面稍有不同。城市公交在海格、宇通、中通等国产品牌“包场”,然而私家车、SUV、MPV等乘用车却是日系知识点,高度一致。大半天辛苦寻找,总算逮着一台广汽传祺,好比沙漠里的绿洲。日韩系,尤其日本车才是这里的主角,而中国品牌仍像来串门的客人。

再看泰国。这里是日系车的天堂,丰田和本田的“王朝”根深蒂固,小到轿车,大到中巴,丰田无处不在。偶有上汽名爵,一天遇见三辆便能掀起小小的喜悦。至于其他中国品牌,不见踪影。整个市场几乎是日系一统天下,欧美品牌都只能当帮衬。

越南的情况更加微妙。这里几乎完全见不着中国轿车,反倒韩国现代、起亚满地踩。美系也有点存在感,日系当然是老大。两天里只看到两台福田卡车,算得上“老乡见老乡”。历史积怨、市场壁垒、心理隔阂……想在越南市场刷个存在感,难度不亚于登珠峰。

中国车出海现状,港澳难见踪影,东南亚市场薄弱-有驾

马来西亚和中国关系密切,政商互通,但要在街上碰到中国轿车?只见福田风景轻客跑旅游线。这么大市场,主流品牌依旧是日韩系,中国车就是出差路过,毫无规模可言。

中国车出海现状,港澳难见踪影,东南亚市场薄弱-有驾
中国车出海现状,港澳难见踪影,东南亚市场薄弱-有驾

在亚洲这片熙熙攘攘的市场,我们的存在,微乎其微。汽车产业的华丽数据并不能掩盖这个现实: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16冠王”,新能源汽车赛道“10连冠”,2025年1-7月产销双过1820万辆,新能源“狂飙”823万辆,占比45%。出口量也有368万辆,上涨12.8%。这些数字怎么看都光鲜,可走出国门一看,尤其是近邻东南亚、港澳市场,中国品牌像打了隐身术。

问题到底出在哪?关税高?没错,比如越南的汽车关税据说超过200%,但日系韩系早就把这些政策当相声听,进得去就能卖得好。归根结底还是用户认同感偏低,对中国品牌的信赖度不足。日系车形象扎根太久,本地消费者根深蒂固觉得日本车就是“靠谱实惠”,中国车则还在努力建立品牌美誉度。

再回头看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六七亿人口,巨大的市场潜力毋庸置疑,但目前中国汽车渗透率极低,不能不说这是个短板。但这同样是机会。我们的产能、产业链、性价比都有绝对优势,拼劲儿也不差。只要品牌扎根、产品升级,慢慢打破心理壁垒,凭借新能源转型的先手优势,东南亚市场迟早是我们的。

革命尚在路上,同志仍需努力。眼下的“隐身”,可以看作动力剂。毕竟,世上没有一夜成名的汽车品牌,宝马不是一天炼成的。要真正融进东南亚、港澳市场,中国车终归得“走路带风”,慢慢成为路人习以为常的身影,那一天不会太远。

中国车出海现状,港澳难见踪影,东南亚市场薄弱-有驾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