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比销量更关键的是技术,比技术更根本的是专利。
中汽信科最新发布的三大专利榜单——《全球汽车新能源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混合动力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纯电动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比亚迪秀出全球专利榜单成绩,以7992件新能源技术专利、632件混合动力专利、5845件纯电动专利的绝对优势,实现“三榜第一”。这不是偶然领先,而是14年高强度研发积累下的必然结果。
专利断层领先:比亚迪的技术“护城河”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总榜中,比亚迪以7992件专利遥遥领先,是第二名丰田(4321件)的1.85倍。而在更具含金量的纯电动技术领域,比亚迪以5845件专利,达到丰田的2.38倍,甚至超过后三名企业专利数之和,形成“断层式领先”。
这些专利并非“凑数”,而是深度覆盖电池、电机、电控、驱动总成、整车控制等核心环节。从刀片电池的结构创新,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再到3万转/分钟全球量产最高转速电机,比亚迪构建了一条从材料到系统、从硬件到控制的全链条技术护城河。
更令人震撼的是其研发效率:每天申请专利45件,每天授权20件。目前比亚迪拥有超12万名技术研发人员,过去14年中,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这种“砸钱换技术”的战略,让比亚迪在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真正的自主可控。
混动与纯电双线突破:技术路线全面领跑
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比亚迪以632件专利位居第一,虽与丰田(508件)差距缩小,但技术路径截然不同:丰田深耕非插电混动(HEV),依赖行星齿轮结构优化,主打节油;比亚迪则聚焦插电混动(PHEV),凭借第五代DM技术,实现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2.6L,满油满电续航超1600km,兼顾性能与经济性。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技术战略的分野:丰田在优化“油”,比亚迪在重构“电”。随着充电基建完善,PHEV正成为更多家庭的首选,比亚迪的技术布局显然更契合未来趋势。
而在纯电动领域,比亚迪的领先更为彻底。其专利集中在三电系统集成、电驱效率提升、快充技术等方向。
例如兆瓦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打破电动车补能焦虑;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提升安全性与体积利用率,成为行业安全标杆;e平台3.0 Evo:实现高度集成化,提升整车效率与空间利用率。
这些技术不仅用于比亚迪自身车型,更通过技术外溢,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演进方向。
中国车企集体崛起,传统巨头面临转型压力
比亚迪的领先,是中国新能源军团崛起的缩影。在三大榜单中:新能源技术前十,中国车企占五席,专利总量占比62%;混合动力前十,中国车企占七席,占比68%;纯电动前十,中国车企占五席,占比72%。
广汽、长城、吉利等企业也在细分领域形成突破,形成“比亚迪领跑、多点开花”的技术集群。反观日系车企,虽在混动领域有积淀,但在纯电动赛道明显滞后;美系、韩系车企则整体布局分散,缺乏系统性突破。
这背后,是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深刻重构:从“燃油主导”向“电动为王”加速迭代。谁掌握三电核心技术,谁就掌握未来话语权。
技术领先转化为市场胜利
专利的最终价值,在于转化为产品力与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交出亮眼成绩单:国内销量超211.3万辆,同比增长31.5%;海外销量达47.2万辆,同比暴增128.5%;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市占率持续扩大。
从F3DM全球首款量产插混,到e6中国首款量产纯电,再到如今海豹、海狮、腾势、仰望等全系电动化产品矩阵,比亚迪用技术推动产品迭代,用产品赢得市场认可。
结语
三榜第一,不是终点,而是比亚迪技术统治力的证明。当其他车企还在追赶专利数量时,比亚迪已进入“专利质量+技术转化+市场验证”的良性循环。在全球新能源转型的深水区,真正的竞争早已不再是“有没有”,而是“强不强”。比亚迪用近8000项专利告诉世界: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跟跑者”变为“定义者”。未来的汽车工业史,必将留下“比亚迪”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