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那份小鹏新车名单一出来,我朋友圈就炸开了锅。P7+、G6还有混动G9 Ultra版,消息量贼大。说句实话,G9 Ultra那肌肉感十足的车身线条,跟老款比真有点中年发福变成硬汉的味道。朋友小李一看就嘀咕:这车闹腾得有点大,是不是真的能卖得动?这话说得有点中肯,毕竟G9之前销量确实没啥起色。这次主打混动,也许是小鹏内部换汤不换药的策略,跟供应链缓解续航焦虑的思路有关。
前几天我跟修理厂老张聊了聊,他那边最近碰到不少纯电车用户吐槽续航焦虑,尤其冬天表现惨烈。老张说:同价位的混动,保养成本其实更讲究些,但冬季跑高速的可靠性至少稳不少。这话让我脑子里蹦出个念头——小鹏推混动版本,未必只是为了销量,而是想靠稳抢市场。毕竟纯电续航不稳定,用户心里有疙瘩。
再说P7+,从名字看像是小幅升级版本,具体改动目前还真不好猜。之前看渠道经理李响发的信息,他私下也觉得P7的定位挺尴尬,客户要续航长点,动力能强点,价格别高了。但P7+的电池容量和电机参数还没确认,市场接受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俩指标。一线销售那边数据说,续航提升5-10%就能直接拉动订单量10-15%(这个数字基于大体市场反馈和个人经验,具体准确度有限)。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小鹏一个资深研发老朋友发过个P7铺装上的内部图片,车机算力当时就比行业平均高不少,可以预见这次的新机型在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上会有升级,但这升级幅度到底有多大还是个谜。辅驾系统一直是小鹏的优势,但竞争对手也没闲着,比亚迪的DiPilot智能辅助,吉利的ADiGO都紧追其后。所以小鹏这次能不能把助驾技术弄得更好,甚至普及到G6和混动G9上,是硬指标。
说到G6,倒是让我更期待一些。它作为全新车型,风格、定位都不错,小跑题一句,想到之前某个供应链朋友吐槽,车型太多,不聚焦反而没优势。我觉得小鹏这波多线作战,是不是有点多用武器战略?好在中国新能源市场足够大,容得下试探和摸索。G6的做工细节还没公开,据我估算,和同级别的理想L系列在舒适性和配置比起来,小鹏还是得加强内饰细节——今年我看过好几个同价位车型,像是丰田的混动SUV,走质感路线更讨用户喜。
讲真,供应链就像个巨大的拼图游戏,一个环节错了就拖全局。小鹏新车的电芯供应不确定,好几次听说供应紧张影响新车扩产计划,我怀疑G9 Ultra混动版本背后的技术改进,除了造型,更大可能是为了适应不同电池和发动机的搭配,毕竟混动系统复杂度又高了一层,研发周期得更长些。
价格才是最关键的那块。小鹏今年P7主力版本卖到18-22万,比起比亚迪汉(中低配17万起)就压力山大。我粗算过,如果G9 Ultra混动能做到15万元起,那按现在的成本结构算,毛利润会很紧。因为电池成本占车价的30%-40%,混动系统又增加了硬件成本,供应链又没进一步压价。是不是压价,真是厂商和渠道的博弈,也有点像赌局——降价拉销量,利润硬砍,且看小鹏敢不敢押这把。
话说回来,消费者更理性了。小王上次试驾了一台吉利混动SUV,他跟我说,感觉动力够,但车机卡顿,体验没你们说的那么智能。这点让我想起智能辅助这块,如果小鹏只关注硬件升级,软件体验没跟上,恐怕很难实现用户留存。技术买时间,用户体验留口碑,这两者平衡谁都少不了。
我开始有点担心,小鹏这次推新车,是不是又在用产品堆技术感,忽视了用户真正的痛点?再想想,不完全对。毕竟他们有一批忠实粉丝,尤其年轻用户,喜欢炫酷的外观和智能化配置。市场上那一群喜欢买看得见的科技感用户,还是很给力的一批。这到底是销量增长的刀刃,还是昙花一现呢?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忽然想到,智能汽车是不是也像当年手机市场那样,用户一轮买漂亮一轮买实用,厂商就得盯着这个节奏打转儿。小鹏这次三款新车推出来,明显想从不同层面满足用户。但15万的定价真的能撑住么?能比吉利、比亚迪再拉开优势吗?这得看后续的正式配置和市场反应。
顺便说一句,销量恢复得慢的原因,除了价格和配置,还有渠道布局的问题。小鹏近年线下店面数量有限,渠道覆盖和服务网络没对上用户渴望的即时体验。销售同事小赵感慨:客户走进店,产品和服务都得秒杀竞争对手,才有可能下单。 这秒杀太难,他都嫌麻烦了。
那么讲到这儿,你觉得小鹏这波操作,真能给电动车市场带来多大影响?他们的混动G9 Ultra,是不是就是作战混动市场的一张王牌呢?还是又将陷入高科技堆积但市场接受度有限的怪圈?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但感觉答案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小细节里,比如充电桩兼容性、软件更新频率,甚至销售人员的培训程度——这些,才是真正影响用户的关键,你不觉得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