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在庆祝拿到5700万欧元政府补贴的保时捷电池工厂,如今车间里只剩下打包纸箱的摩擦声。 286名员工中,200多人接到解雇通知,流水线停止运转,曾誓言要“塑造跑车未来”的Cellforce项目正式关停。 同一时间,保时捷的采购部门正紧急联系中国宁德时代,他们曾经的竞争对手,商讨电池供应合同。
德国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血腥裁员潮。 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最新报告,截至今年6月底,德国汽车业一年内净减少5.15万个岗位,相当于每100个工人里就有7人失业。 残酷的是,整个德国工业裁掉的11.4万人中,近一半是汽车行业贡献的。
这场裁员的导火索之一来自美国。 特朗普政府今年对欧盟汽车征收15%的关税,让德国车在美国涨价销售。 6月份,德国对美汽车出口额跌到118亿欧元,创下三年多来的最低点。 安永合伙人直言:“对美出口崩盘是近期最狠的一拳”。 奔驰和大众因此多掏了超10亿欧元关税成本,利润暴跌,奔驰二季度净利润缩水69%,大众下调全年预期。
另一拳则来自中国。 2025年上半年全球车企销量榜前十名中,比亚迪和吉利首次杀入,分别排在第七和第八位。 比亚迪卖了214万辆车,吉利193万辆,比宝马多出73万辆,比特斯拉多出整整141万辆。 在欧洲,中国电动车平均只卖3.2万欧元,还不到欧洲本土车价格(6.6万欧元)的一半。 即便欧盟对中国车加征最高45.3%的关税,4月份中国品牌在欧销量仍暴涨59%,把欧洲车企逼到墙角。
2021年,CEO奥博穆高调成立Cellforce,宣称要摆脱“对亚洲电池的依赖”。 德国政府慷慨补贴5700万欧元,巴符州也砸钱支持。 三年后,这座工厂因“经济上活不下去”关停。 核心原因就两条:中国宁德时代的电池成本低到德国人根本造不出来;中美市场电动车卖不动,保时捷自产电池连规模化都做不到。
286人的团队裁到只剩研发小组,技术骨干转去大众旗下电池厂PowerCo打零工。 类似剧情早前已在沃尔沃的电池伙伴Northvolt上演过,欧洲自研电池梦碎得又快又彻底。
裁员像病毒一样蔓延全产业链。 大众宣布2030年前要在德国裁掉3.5万人;博世砍了7000个岗位,流水线工人每周被迫少干20小时;大陆集团两轮裁员超1万人;采埃孚计划再裁1.4万人。 研发部门成了重灾区,因为德国本土集中了车企70%的“大脑部门”,管理、行政、研发全在这儿。 年轻工程师刚毕业就撞上寒潮,招聘市场冷得像冻库。
转型慢半拍让德国车企雪上加霜。 欧盟要求2025年电动车必须占销量的20%,德国实际渗透率只有13%。 如果碳排放超标(新车平均超93.6克/公里),全行业可能被罚160亿欧元。 一边是中国电车每周出新款,一边是德国人还在改燃油发动机。
宝马CEO齐普策公开抱怨:“淘汰燃油车的政策太武断! ”身体很诚实,宝马刚砸7.48亿美元改造英国工厂生产电动Mini,大众则把ID.3降价到3万欧元以下,只求多卖几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