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站变迁记:一趟火车的守望与一座城的交通变迁
站台冷清了。
二十年前,这个站台挤满挑着担子的农民、背着行囊的打工者、探亲访友的市民。如今,午后阳光斜照在空荡荡的水磨石地面上,只映出我一个人的影子。
下午三点零七分。今天唯一那趟绿皮火车缓缓停靠。车门打开,下来七个人。站务员说,这算多的。上周四,只到了三位旅客。
时代在前进。交通在升级。 但阳春站的落寞,还是让人唏嘘。
黄金年代:十几趟火车的轰鸣
上世纪90年代。阳春站的辉煌刻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天没亮,站前广场就热闹起来。卖早餐的吆喝,摩托车的喇叭,亲友告别的叮嘱。每天十几趟普铁在这里停靠,把一拨又一拨阳春人送往广州、深圳。
那是真正的“生命线”。
老陈在站旁开了三十年小卖部。他记得,那时去广州的硬座票难求。凌晨排队,队伍能从售票窗口一直排到广场外的榕树下。“去打工的,去做生意的,去读书的,都从这里走。”他的小卖部,一天能卖掉十箱矿泉水、五箱泡面。
便捷,便宜。 这是普铁最大的优势。几十块钱,就能把一个人送到珠三角的工厂或写字楼。对于当时收入不高的阳春家庭,这是最现实的出行选择。
断崖式下跌:从十几趟到一趟
变化是渐进的,也是无情的。
先是车次开始减少。十几趟变成八九趟,再到五六趟。人们还没反应过来,站台已经一天比一天安静。
老陈的生意最先感受到寒意。“泡面卖不动了,矿泉水也只要一两箱。”他指着积灰的货架,“现在?一天能卖十瓶水就不错了。”
为什么会这样?
表面看,是高铁规划改变了铁路运行图。资源在向未来的新线倾斜。深层次看,是整个运输格局的巨变。
高速公路网越来越密。私家车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顺风车平台的出现,让“点对点”出行成为新常态。
就连阳春人自己,也习惯了用手机叫个车,直接送到广州家门口。价格可能比火车贵点,但省去了中转折腾。
需求在消失。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青黄不接的阵痛
最让阳春人感到焦虑的,是当下的“青黄不接”。
广湛高铁还没通车。 虽然阳春东站的站牌已经亮灯,崭新的站房即将完工,但毕竟还没投入运营。
而这一边,普铁却已几乎退场。
网友的吐槽很直接:“铁路集团何必如此急切?不能等高铁通了再减普铁吗?”
这话听着有理,却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铁路运行图是全国一盘棋。不可能为了一个中途小站,保留大量低效的普速车次。那些车体、那些线路,需要投入到更有效益的运输中。
但群众的感受同样真实。
“不是所有人都坐得起高铁。”一位在站外等客的摩的司机说,“我们这些老百姓,还是想要便宜的选择。”
未来:高铁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广湛高铁通车后,阳春到广州的时间将缩短到一小时左右。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但高铁票价注定高于普铁。这是速度和舒适度的代价。
这就带来一个现实问题: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出行需求由谁来满足?
或许,答案不在铁路上。
看看站外广场就知道了。网约车、跨城巴士的广告牌立在那里。这些市场化运输方式,正在填补普铁退出后的空白。
未来的交通,一定是多元化的。
高铁负责“快”。巴士和顺风车负责“惠”。私家车负责“自由”。每种方式各司其职,共同构成完整的出行体系。
下午三点十六分。那趟唯一的绿皮火车拉响汽笛,缓缓驶离。
站台上又恢复了宁静。过几天,我可能还会再来这里。看看这个即将完成历史使命的老站,看看它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变化从来不会完美衔接。 总会有一段艰难的空窗期。但空窗期之后,往往是更广阔的天空。
阳春站的站台会冷清下去。但阳春人的路,正在越走越宽。
这或许就是进步的代价,也是进步的必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