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屠夫的刀不利了,智驾又没了遮羞布,油车对电车即将逆转胜

:电车一哥走下神坛,燃油车能否迎来“逆袭之年”?

价格屠夫的刀不利了,智驾又没了遮羞布,油车对电车即将逆转胜-有驾

这段时间,电车一哥又掀起了降价潮,试图用价格杠杆拉回销量。但这次,刀似乎更钝了。九月答卷不理想,销量同比下滑,价格战使惯了,成效却逐渐递减。归根结底,同行不再是昨日的对手:传统车企的“贴身肉搏”,燃油车的复苏反弹,都让这位老大哥的处境逼仄得很。

先说这场贴身战。对电车一哥压力最大的,是那些嗅觉灵敏的传统车企。你出一款爆款车型,别人立马跟进,还价格更低、配置更实惠——比如更大的车身、更宽敞的座椅。这一招猛且狠,毕竟消费者就是认性价比。传统车企的底气在哪儿?就在那个被磨得炉火纯青的燃油车技术。发动机成本早压到几千块,利润空间给得起,市场份额便宜了也能抢回来。这年头,车市不是“笑到最后就是赢家”,是“谁先绷不住就凉凉”。

价格屠夫的刀不利了,智驾又没了遮羞布,油车对电车即将逆转胜-有驾

再看海外市场的缠斗。另一家连续十几年国产车出口冠军的老牌车企,如今也加入“围剿”行列。它深知现在海外市场依旧是燃油车的天下:占八成销量,利润比国内更丰厚。守住出口龙头的位置,成了牵制电车一哥的一张关键牌。

曾经令电车引以为傲的“智驾王牌”,似乎也日薄西山。今年一场发生在国内某品牌电车上的交通事故,就像揭开伤疤一样,让“智驾”这个词染上了烟尘。监管部门频频发声,明确指出市面上绝大多数“智驾”只是L2级辅助驾驶,燃油车上也早已普及,电车标榜“优势”的底气,一下子被抽空。

价格屠夫的刀不利了,智驾又没了遮羞布,油车对电车即将逆转胜-有驾

有了事故引爆,“神话破灭”的不只是智驾。隐藏式门把手隐患重重,消息已经放风,“禁令”可能快来了;全景天窗在阳光下一度成了车内的“烤炉”;中控屏取代实体按键的潮流,因增加行车风险,也在悄然反噬。这些所谓的“创新”,狠狠被消费者泼了冷水。相比之下,传统车企那套“稳健”的路线显得格外香:设计保守但品质稳定,技术可靠且安全性高。也难怪燃油车销量连续三个月增长,越来越多人要么干脆回头买燃油车,要么转向传统车企的电动车。

电车一哥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今年,它在降价之外,还推出了“免费智驾”,但显然这些策略都没有形成多大声量或销量成效。说实话,消费者对价格战已经麻了,对宣传噱头也偏冷漠了。电车的补贴政策已经见底,2023年免购置税的政策虽助了一臂之力,但到了2024年,电车购置税回归,电费逐年见涨,成本优势恐怕会更不如以往。

价格屠夫的刀不利了,智驾又没了遮羞布,油车对电车即将逆转胜-有驾

反过来看燃油车,不仅技术成熟、供应链优势显现,还在2023年享受了难得的市场修复期,原本的“狼狈过冬”逐渐迎来“回血”。以这样的势头延续到明年,真的有可能让舆论所谓的“油车过气论”戳破。毕竟这些老将,争的是一个“以退为进”——先低头让市场,再凭招牌信任度把用户争回来。

对于整个市场来说,电车和燃油车的对弈,其实是关于效率和情感信任的战争。电车曾依靠政策红利、技术潮流迅速崛起,试图改写汽车“油为主”的历史。但燃油车,靠着技术打磨出的产品力,和传统车企多年的市场积淀,正在奋力复盘。

价格屠夫的刀不利了,智驾又没了遮羞布,油车对电车即将逆转胜-有驾

至于谁能笑到最后?今年的成绩单虽是电车的局地小挫,但说明问题已经来了:价格战难持久,“黑科技”去伪装,靠红利奔跑的电车江湖,正迎来愈发激烈的返场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