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明年比亚迪的打法,感觉他们在保密方面真是下了苦功夫。虽然如此,只要你稍微用点心,从注册专利或者申报信息里,总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说,大压铸技术,估计会成为主打。何志奇都说了,减重+刚度提升,这两个点我倒不是随便说说——毕竟,车越轻,续航就能跑得更远。而且,减重还得兼顾刚性,比如CTB 2.0的扭转刚度,这个听起来虽然专业,但就是用来说车更安全、用料更合理的。昨晚还看到别的博主提到一些黑科技,比如用车身边框做排气管和电池泄压通道,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天马行空?不过实际应用啥的,可能还得看看明年能不能落地。
我再猜测一条,很多人可能没想到,比亚迪会这么折腾。为何要把边框做成泄压通道?大概是为了增强电池舱和整车的整体刚性,特别是纯电跑高速或激烈驾驶时,这样能提升安全性能。可能有人觉得没必要,但犯错可能就得付出高昂的维修成本,比方说,车框一变,焊点变多,维修麻烦也随之增加。这点我后面会稍微收回来。
说到续航,明年纯电大车确实要迎来春天了。比如海狮06ev,基本猜得出它会继续加长轴距,车身变得更大,空间更充裕。混动和纯电续航那块,也有推测——新款会继续延长。有之前跑料说法,明年纯电续航目标是超过600km,售价大概13.98万起,等于买车其实不用太纠结续航问题——你喜欢大空间,长续航,就直接上06ev;喜欢灵巧的,则可以考虑元plus。
哦——顺便提一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混动车的纯电续航其实可以在200-300km之间打底。这个范围挺舒服的,特别是对于城市通勤和偶尔远行的用户,够用又不贵。
但有时候我在想,电池密度的问题,估计自己看了眼数据都觉得有点偏低。同行业比起来,我觉得电池重量还是占了大头。你说,怎么弄都没用,电池越重,续航越靠后。它们的策略,好像是加外观颜色,外加一个好价格,比如对标钛7,把价格搞得划算点,卖得快,不就行了吗?虽然技术上听起来牛逼,但实际上技术水平不高,可能就像挤牙膏一样,推新品推到后面就不想多花心思。
而且,迪子(比亚迪)的压铸技术一出,攻击点马上变成维修难度增加。一大堆维修工人都抱怨,这玩意修起来麻烦,成本都上去了。载重能从375变到425公斤?这个倒没有看出来。有些人还在猜车顶纵轨能不能支持从50公斤加到300公斤?——这个几乎没太多实用价值,除非你是真心打算用车顶载货。
你要说混动和纯电,续航差不多在200-300km也能大打出手。这几年市场就是这么过来的。昨天那个视频讲技术的我看不懂,反正就是觉得牛逼得很——一听就知道是大技术,但具体咋用,反正也不是我还能理解的那种复杂。
对了,顺便提一句,比亚迪保险业务我觉得可以推动快点。你们知道,车主对保险的需求其实挺刚性的,把保险套餐搞得更丰富些,特别是针对新能源车,可能会带来不少销售。
有人说,之前蟹老板说过N8会不会直接上车?我也没细想过,觉得今年能上就不错了,反正明年还看新车型。
我觉得元Plus今年的表现还不错,价格没涨,配置提升,肯定会继续热卖;而且以我有限的猜想,明年纯电和混动的续航会继续加量不加价。这也是为何比亚迪在保持竞争力时,似乎总能用稳中有升的套路。
是不是有点过于挤牙膏了?但我实在想不出更巧妙的方案来让市场活跃。不用太多花哨,多点实在功能,再配上实惠价格,就能稳占一席。
明年比亚迪的打法像是稳扎稳打,技术虽不一定都抢眼,但都集中在实用上。你们觉得,他们还能爆出什么黑科技?还是说,未来的技术真是越来越贴地,讲究实用第一?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