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暴增70%,利润薄如纸,奇瑞的“虚胖”还能撑多久?

最近有个事儿特魔幻,我一个远房表哥,十几年前光荣地成为奇瑞QQ车主,当年聊起车,那叫一个朴实无华,核心诉求就是四个轮子加个盖,能遮风挡雨就行。

结果前两天他跑来问我,说奇瑞都混到港交所敲锣了,市值几千亿,是不是当年自己眼光毒辣,错过了发家致富的机会。

我跟他说,大哥你可想多了。

奇瑞上市,跟你当年买QQ,关系不大;跟奇瑞的未来,关系巨大。

这事儿的核心不是什么“国产之光”的胜利凯歌,而是一场“续命”的血腥冲锋。

奇瑞这次去港交所拿了91亿港币,不是为了开香槟庆祝的,而是揣着这笔钱,回头就得跳进绞肉机里,跟一群已经杀红了眼的同行们继续肉搏。

这就好比一个常年制霸小学生打架圈的壮汉,突然拿到了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的门票。

听起来是无上荣耀,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以前那套王八拳,在职业选手面前,可能一秒都撑不住。

上市,就是这张门票。

我们得先搞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奇瑞为什么必须是现在上市?

不上市会死吗?

大概率会。

汽车这行,尤其是新能源车,本质上早就不是制造业了,它是个金融游戏,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技术研发、产能扩张、渠道铺设、品牌营销,哪一样不是用钱堆出来的?比亚迪家大业大,都得精打细算;蔚小理背后站着成吨的资本,照样天天为现金流发愁。

营收暴增70%,利润薄如纸,奇瑞的“虚胖”还能撑多久?-有驾
营收暴增70%,利润薄如纸,奇瑞的“虚胖”还能撑多久?-有驾

奇瑞过去的日子其实过得不错,但那是另一个次元的不错。

它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什么中东、南美、东南亚,简直是乱杀。

靠着皮实耐用和便宜大碗,把一票国际大牌打得找不着北,2024年出口了114.5万辆车,占了全国汽车出口的五分之一。

这叫什么?

这叫降维打击,或者说,换地图发育。

当国内市场卷成麻花的时候,奇瑞选择去新手村当村长,日子过得当然滋润。

但这套逻辑正在失灵。

一方面,国内才是真正的决赛圈,是技术、品牌和生态的最终战场,你不可能永远躲在外面。

另一方面,友商们也回过味来了,纷纷组团出海,新手村马上也要变成修罗场。

所以奇瑞必须回来,必须在新能源这个主战场上,打一场硬仗。

打仗,就要钱。

所以你看它融来的这91亿,是怎么花的?

35%搞新车,25%搞下一代技术,20%继续拓展海外,剩下一点修修工厂。

翻译过来就是:买枪、买炮、买子弹,然后继续冲。

这里面就藏着奇瑞最大的矛盾,也是资本市场给它打上问号的核心。

奇瑞的财报,就像一个健身网红的精修自拍,看着肌肉(营收)相当唬人,从900多亿干到2600多亿,年复合增长70%,吓不吓人?

但你要细看他的体脂率(毛利率),那可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奇瑞的毛利率常年在13%-16%之间徘徊,到了2025年一季度,甚至掉到了12.4%。

隔壁比亚迪,毛利率是20%往上走;连规模不如它的长城和吉利,毛利率都比它高。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奇瑞卖一辆车,吭哧吭哧挣的辛苦钱,比同行少一大截。

营收规模是虚胖,利润才是真金白银。

为什么会这样?

说白了,还是那个老问题:品牌。

在消费者心里,奇瑞还是那个造QQ和瑞虎的奇瑞,“性价比”这三个字,像502胶水一样粘在它身上,想撕都撕不下来。

这直接导致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它卖不上价。

奇瑞也想高端化,搞了星途,还跟华为联姻搞了智界。

结果呢?

星途销量日常跳水,星纪元系列一个月甚至只卖出115台,这数据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智界更尴尬,紧挨着问界这个亲儿子,结果人家一个月卖4万辆,它卖1700辆,家庭地位一目了然。

营收暴增70%,利润薄如纸,奇瑞的“虚胖”还能撑多久?-有驾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说了半辈子相声的演员,突然想演哈姆雷特。

他一上台,不管演得多悲情,观众都坐在底下等着他抖包袱。

这就叫品牌心智,一旦形成,想扭转,比登天还难。

第二,新能源转型慢半拍。

奇瑞的新能源车销量,去年看起来增长了232.7%,很猛是吧?

但一看绝对数,58万辆。

同年比亚迪卖了多少?400万辆。

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而且奇瑞的新能源收入占比只有30.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它的大盘子,依然是靠燃油车撑着的。

在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快过半的今天,这无异于抱着个诺基亚,眼睁睁看着别人都在用iPhone。

所以,奇瑞的处境很清晰了。

它是一个在旧时代(燃油车)和旧地图(海外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巨人,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

它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一场自我革命。

而上市拿到的这91亿,就是它革命的本钱。

这笔钱,能帮它在电池、电驱、智能座舱这些烧钱大户上追赶进度,能帮它在海外建更多的工厂,搞更彻底的本地化,还能优化它那不太好看的负债表。

营收暴增70%,利润薄如纸,奇瑞的“虚胖”还能撑多久?-有驾

这本质上是一场用空间换时间的赌博。

用海外市场赚来的钱和时间窗口,去弥补国内新能源战场上的短板。

营收暴增70%,利润薄如纸,奇瑞的“虚胖”还能撑多久?-有驾

这套打法必须是快种快收,一款车不行马上换下一款,一个策略失灵立刻调整,没有时间给你慢慢打磨。

过去那种靠着一款神车吃好几年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营收暴增70%,利润薄如纸,奇瑞的“虚胖”还能撑多久?-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奇瑞这场仗,能打赢吗?

难。

真的很难。

你以为造车最难的是什么?技术?供应链?还是生产?

不,最难的是在消费者脑子里,把自己从“便宜货”变成“好东西”。

这个坎儿,过去三十年,有无数品牌死在了上面。

奇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瞎积薄发,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用特定的产品,满足了特定市场的需求。这种成功有它的路径依赖,也有它的历史局限。

现在,它想跳出这个舒适区,去啃最高端、最难啃的骨头。

这需要的不只是钱,更是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凤凰涅槃的智慧。

所以,对于那些因为奇瑞上市而激动的人来说,真的没必要。

资本市场的掌声和K线的红色,都只是虚妄。

它们并不代表胜利,只代表你获得了继续留在牌桌上的资格。

营收暴增70%,利润薄如纸,奇瑞的“虚胖”还能撑多久?-有驾

真正的挑战,从敲锣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奇瑞就像一个偏科生,靠着海外市场这门课考了全班第一,风风光光地进了重点高中。

但一进门就发现,这里的考试,是所有科目加起来算总分。

而他最弱的那门新能源,权重占比最高。

接下来,要么他拼了命把短板补上,要么,就被无情地淘汰。

没有第三条路。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