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2026款深蓝L07上市,官方指导价14.59-16.59万元,叠加膨胀金后,再降1万元,售价为13.59-15.59万元。
新车的亮点配置不少,比如高通骁龙8295芯片,CLTC纯电续航660km,增程版CLTC纯电续航240km,1500km+综合续航,双零重力座椅……但排在第一位的,还是那几个大字——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SE系统。
你没看错,15万预算就能买到华为乾崑智驾车型了,而且是“全系标配”。
就在昨天,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汽车突破100万辆。
转眼间,乾崑智驾ADS已经从“个别品牌的首发尝试”,变成了“覆盖22个品牌、全品类车型、百万辆基盘”的产业共识。
这个数字的背后,可能是一条智能辅助驾驶“不必再解释”的分界线。
产业临界点到来
“100万辆”,从某种程度来说,辅助驾驶已经跨过“产业临界点”。
临界点,意味着某个能力从“探索性部署”进入“结构性规模”,也意味着它不再只是技术选项,而是被嵌入产品与组织周期的基础组件。
对于华为乾崑智驾来说,这100万背后的意义,不只是数量本身,更是它悄悄改变了技术、节奏和行业心智的默认结构。
三年前,ADS是首发城市NCA的技术先锋;两年前,它是“全向主动安全”的话题制造者;去年,它完成了车位到车位的全流程闭环。
每年一代,每代进化的不止是功能更新,还是工程能力的迭代。算法、算力、感知、标注、回灌、OTA,所有模块都必须以生产线节拍运行。
如今,ADS 4.0即将在9月推送,重点不再是“首创”,而是能否在技术迭代中,维持量产节奏、覆盖多品牌车型、少出甚至不出bug。过去几轮迭代已经证明,它的工程系统经得起周期更新,只是这一次,规模更大,协同链更长。
截至今年7月底,乾崑智驾ADS累计辅助驾驶总里程达40.5亿公里,辅助泊车使用2.6亿次,月人均使用699公里,为行业平均的2–4倍。
这些数字更像是用户对于“系统可信度”的具象化,而从更新节奏来看,华为已经在用一种更像“安卓”的方式迭代智能驾驶——版本准时,节拍统一,用户甚至不需要理解背后发生了什么。
随着乾崑智驾上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搭载ADS,不再是产品的加分项,而是起步门槛。当一个功能不再被过分宣传,而是默认存在的时候,它已经完成了商品化。
所以在这个销量节点背后,也是一个心智断点,华为乾崑智驾不再需要证明自己“能用”、“好用”,而是“更多人的选择”。
百万背后,问界占85%以上
一套智驾系统的产业价值,最终不是由它有多强决定,而是由谁来装,装在哪些车上,装了多少辆来决定。
乾崑智驾ADS的这100万辆,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市场的,其中绝大部分销量,来自问界系列。
拿最新的数据来看,7月,鸿蒙智行全系销量接近4.8万辆,其中问界几款车型的交付量就接近4.1万辆,占比超过85%。
也就是说,虽然乾崑智驾涵盖的品牌已经超过22家,包括奥迪、岚图、猛士、深蓝等厂商,覆盖国内80%主机厂阵营,但主要用户,还在鸿蒙智行这个闭环体系内。
这也是一种“强”,虽然它显得不那么“通用”。
靠自有品牌推动上量,说明它拥有极强的整合控制能力,品牌、渠道、系统、芯片、算法皆为己用,闭环打穿。
但这也意味着,在开放市场中还有待加强。
换句话说,它的百万辆,是体系实力的象征,但还没有成为行业共识。
搭载乾崑智驾车型的价格结构也进一步揭示了产品渗透力的边界——70%以上的搭载车型,售价在25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占比达到40%。
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现在提起乾崑智驾,仍是一种“中高端象征物”,不是“下沉基础设施”。
节奏同样值得关注。2025年上半年,鸿蒙智行销量为21.5万辆,仅完成全年目标的五分之一。
但华为看起来并不焦虑,因为它手里还有很多牌——问界M8纯电、智界双7改款、尚界H5等热门车型将陆续上市,叠加ADS 4.0的推送,下半年将是这套系统的真正产能释放窗口。
最后,还有3个问题
搭载量突破100万辆,是一个技术跃迁的节点。但它不意味着问题结束,反而新的问题才刚开始。
智能驾驶开始普及之后,挑战也从“能不能用”,转向了“产品好不好用、体验是否一致、价格能不能降”。接下来,华为也要面对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第一个,不同车型上,体验真的一样吗?
一套系统,22个品牌,几十种车型,百余种组合配置,虽然采用的都是华为乾崑ADS算法平台,但仍然存在实际体验差异。
即使都是用在旗舰车型上,底盘与悬挂的调校逻辑,动力系统的响应特征,算法的调教策略,以及电子架构的设计……在这些参数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的结果是,同样一个“变道避让”动作,有的车丝滑自然,有的车则谨慎犹疑。
所以百万辆的挑战,更在于用户是否在不同车型、场景下获得相似、稳定的体验。如果“乾崑智驾”成了个筐,谁都能往里装点自己的定义,那用户得到的,就不是统一标准,而是体验差异化背后的混乱感。
第二个,能力边界,说明白了吗?
今天的ADS不再是“高配体验”,而是“全系标配”。让一个对“接管”没概念的用户,去理解“可用但需留神”的逻辑缝隙,是非常难的。
真正的灾难,就发生在信任已建立,而系统尚未准备好时。
所以,这就意味着系统需要明确告诉用户,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简单写一句“请注意接管”,就把责任甩给驾驶员。
比如,城区辅助驾驶在哪些路况能跑?有没有动态提示?泊车过程中误触危险区域,责任归属如何定义?哪些场景下主动安全会介入,哪些则不会?
真正的边界,不应该模糊在“用户自行判断”里,而应该清楚写在使用之前。
第三,成本能不能降下来?
乾崑智驾ADS虽然已经落地到15万元级别的车型,但别急着讲“智驾平权”的故事。
低配版ADS性能和功能“缩水”了多少,厂家有没有说清楚?
15万确实可以买一张门票,但能不能上完整的演出,还得另算。
现在满血版的乾崑智驾车型,依然集中在20万往上的价格段。价格能不能再降降?真正惠及更多人。
还有必须泼下的一盆冷水,长尾事故不是可能,而是必然。
一百万辆车,任何一点点小问题,哪怕不是系统本身的问题,也可能导致不小的风险。
不要高估消费者的理解力,也不要低估舆论的影响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