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青浦城郊的测试场地上还泛着点水汽,三辆主角——帕萨特Pro、途观L Pro、途昂Pro,悄无声息地列队。路面阴湿,空气里夹杂着魔都特有的混合气味——远处刚消停的水泥搅拌声、车辆早高峰的神经质鸣笛,与窄小空间里的三套自动驾驶系统彼此安静对峙,有点旷野决斗前夜的吊诡气氛。你很难把“冷静燃油车”与“黑科技智驾”在脑海里拼出一幅和谐画面,但德国工艺这次确实熬出了新味。
试问,如果你坐在方向盘后,左边是倚老卖老的油车直来直去,右侧却是满嘴AI、天天OTA的新能源大腕,这时候你选谁做驾驶搭档?尤其路况一变、导航一抽风时,你到底有信心把安全交给哪个“灵魂伴侣”?
传说总说“油电殊途”,但“油电同智”到底能走多远?本次上汽大众2026款Pro家族上海试驾给出了一个颇具实验味的样本。深度讲车、场景化路线设计、三车同台竞技,现场媒体提问犀利得像刑侦审讯,“自动导航变道靠谱不靠谱?”“智驾会不会自己迷失在立交桥?”面对这些眼神比摄像头还锐利的观察,主讲师一一拆招,把IQ. Pilot增强驾驶辅助诸如卓驭惯导双目™、“无图NOA”这些术语讲得通俗易懂。大家都不是头一次见AI,但真落在尘埃里的智驾,谁不苛刻?
整个测试流程像是让AI和老司机“换位体验”:上午一把梭巡青浦城区高峰拥堵,等红灯时系统自行判断刹车,跟车距离卡得细腻,“老司机级”的加减速,不多不少,甩掉一贯油车的生涩与顿挫,模仿得堪称“人精”。到了沈海高速的多车道段,途观L Pro那颗800万像素惯导双目摄像头+深度视觉点云,对障碍的路径规划精度,能精确到0.1米级别。不得不说,惯导双目这玩意儿,看起来貌不惊人,实地却像眼科医生装了鹰眼。
不过,一切都不是AI的自来水。譬如进隧道、遭遇施工改道——以往地图派的NOA经常掉链子,“我只认识路标,不认世界”,但Pro家族核心“无图智驾”,靠纯感知入场。即使强弱光交错的诸光路隧道,系统也没半点“失焦”;再遇到突发变道,只见前排司机手指点点方向盘,智驾秒响应变道意图,“干预不中断”,无缝切换人机共驾。场面不输奥斯卡动作片,唯一的区别是主角地区老驾驶员终于可以在方向盘旁安安稳稳减压了。
这种“叫好又叫座”未必全靠AI智商,“干预不中断”的体验其实是给所有容易紧张或疑神疑鬼的普通司机上的一剂安神药。你不用学习复杂的退出逻辑,不用时刻准备夺回控制权,只要偶尔点醒“助理”,旅途就能波澜不惊。对了,顶配车型免费,门槛拉到5000元,可比爆改特斯拉划算太多,不是黑它,是性价比写在说明书上了。
这个时代,智能驾驶的风吹得再热,真要坐进车里,智能座舱体验还得硬气。15英寸悬浮大屏,AI语音呼唤同城导航、娱乐小剧都一秒出手。更别说Face ID刷脸个性化设置,副驾娱乐屏全程陪聊,让前排不再是司机与副驾的“权力斗争”,而是语音与娱乐的“双向奔赴”。动力端,第五代EA888 2.0T发动机、500bar高压直喷技术,不止代码堆得多,省油也变得直观——实际测试少喝0.8升/百公里油,官方说“节能”,媒体现场的油表也老老实实点头。
一场车厂试驾,表面是比技术,内核其实常常是“比底线”——什么能开放、什么该控制,智驾与人谁让谁一步?上汽大众今年反复强调“油电同智”,硬件迭代与算法共进,让不少“只爱油车的中年人”尝了新鲜。这事做起来不炫技,反倒像外科缝合高手,左手稳住传统用户的安全感,右手精准缝入未来的想象力。
当然,黑盒子始终有风险。502项超国标测试,听起来是保险,但代码依旧不是救命稻草。让AI来帮人开车,说白了有点把命交给云端和摄像头,人类依然需要时刻“监工”,毕竟决策系统再聪明,打盹还是会打的。人和机器共驾,终究是一场双方互相持疑、共处的都市爱情。你能接受AI当副驾吗?你信它的直觉,还是你自己的老司机本能?这次上汽大众Pro家族把问题抛给了市场,留给未来几个早高峰去验证。
如果说“聪明油车”能解锁一次通往自动驾驶的新体验,那终点其实不是AI完美开车,也不是老司机彻底下岗,而是——我们是否能安下心,与一个既懂人性又服从理性的系统共处车厢?下一站,它会绝对进化,还是在泥泞现实里慢慢沾染烟火味?至于最关键的选择权,该交到谁手上,大概还得每个人、每次上路,自己去试一试。
毕竟,AI看起来很冷,但副驾上的你,才是真正的变量。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