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

国标车解码后能跑50km/h,加100元能上牌,小牛电动车又被曝问题

哎,你说这事儿闹的,前两天我去车管所上个牌,差点没给我笑出声。旁边一哥们儿骑着辆崭新的小牛,跟工作人员说:“师傅,这车我加了100,能上牌不?”我心想,这哥们儿咋还请工作人员吃饭呢?后来才明白,人家说的“加100”是加钱改装,让国标车解码提速,时速能干到50km/h!这速度,比我当年考驾照时的摩托车还快,可它偏偏挂着非机动车的牌子。你说这事儿荒唐不荒唐?

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有驾

这年头,电动车真是越来越“智能”了。国标车本该是25km/h的“乖宝宝”,结果在某些商家手里,愣是变成了50km/h的“小钢炮”。更绝的是,还能加钱上牌,仿佛一切都有解决方案。小牛这牌子,当初可是打着“智能”、“高端”的旗号杀入市场的,怎么现在反倒成了非法改装的“重灾区”?去年315被曝光,今年又出事,这“牛”吹得,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有驾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儿。为什么国标车非得解码提速?为什么小牛屡屡陷入改装风波?这背后,究竟是商家的贪婪,还是消费者的无奈?

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有驾

先说说这国标车吧。2019年新国标一出,电动车立马分了三六九等:电动自行车、电轻便摩托车、电摩。咱们老百姓口中的“国标车”,一般指的就是电动自行车。按规矩,电机400W、电池48V、车速25km/h、还得有脚踏板。听起来挺合理,对吧?可现实是,25km/h的速度,在城市里骑,简直就是“龟速”。红绿灯起步,自行车都能超你;上下班高峰期,你恨不得长出翅膀。这就好比给你一辆法拉利,却规定你只能开20码,你说憋屈不憋屈?

于是,改装市场应运而生。商家一看,嘿,这不就是商机吗?“解码提速,时速50km/h,加100元还能上牌”,这口号喊得,比卖菜还响亮。消费者一听,哎哟,这不正好解决了我的痛点?不用考驾照,不用买保险,还能跑得快,何乐而不为?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背后藏着多大的风险。速度提上去了,刹车、车架、轮胎可没跟着升级,安全性大打折扣。一旦出了事故,保险不赔,责任全在自己,这“便宜”占得,可真够“便宜”的。

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有驾

再说说小牛。这品牌,当年可是风光无限,号称“电动车界的苹果”,价格不菲,但销量不错。可这两年,市值暴跌,亏损严重,2022年就亏了近5000万。一边是品牌形象下滑,一边是经销商为了销量铤而走险,推出非法改装服务,这恶性循环,谁之过?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经销商爆料,小牛公司竟然在315曝光后,推出了第二代解码器,还让经销商统一购买。这操作,简直是在“官方指导”改装啊!你说这事儿,是经销商的“自发行为”,还是品牌方的“默许纵容”?

咱们再来看看网友们的评价。有人说:“小牛这波操作,真是把‘牛’吹上了天,结果摔得更惨。”还有人调侃:“以前是‘小牛’,现在是‘小瘤’,专坑消费者。”更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标车的设计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不改装才怪!” 确实,在一些限摩的城市,电摩和电轻摩根本上不了路,老百姓只有电动自行车这一个选择。可25km/h的速度,又满足不了日常通勤需求,这不就是“逼良为娼”吗?如果电摩也能像电动自行车一样方便上牌、不用驾照,谁还愿意冒着风险去改装国标车?

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有驾

当然,咱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消费者。需求是真实存在的,痛点是客观存在的。你不能一边限制老百姓的选择,一边又要求他们遵守不切实际的规定。这就好比你告诉一个人:“你只能吃素”,可他偏偏是个肉食爱好者,那他能怎么办?要么忍,要么偷偷摸摸去吃。改装电动车,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

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有驾

市场监管部门也一直在行动,查封了不少非法改装门店,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需求还在,只要痛点还在,改装的“黑产”就永远不会消失。与其一味地“堵”,不如想想怎么“疏”。比如,能不能适当提高国标车的限速?能不能简化电摩的上牌和驾照流程?让老百姓有更多合法、合规的选择,而不是被逼上“梁山”。

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有驾

小牛这次又被曝出问题,说实话,我有点唏嘘。一个曾经备受期待的品牌,如今却深陷泥潭。它的问题,不仅仅是改装,更是整个行业生态的缩影。当规则与现实脱节,当需求与供给错配,再好的品牌,也难逃被裹挟的命运。

小牛电动车解码提速至50km-h,加价上牌,再陷非法改装风波-有驾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国标车解码后能跑50km/h,加100元能上牌,这事儿到底谁该负责?是贪婪的商家?是无奈的消费者?还是不够完善的法规?或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