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一车难求、加价提车的保时捷,如今在中国市场竟上演“价格跳水”的戏码?
这简直是进入中国市场20年来,保时捷遭遇的空前危机!
“利润腰斩”,市场地位摇摇欲坠?
翻开2025年上半年那份令人心惊的财报,营业利润竟然“蒸发”了67%,仅剩下10.1亿欧元。
曾经在中国这个“印钞机”般的市场,今年上半年销量更是跌至21302辆,同比锐减28%。
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宝座,就这样拱手让给了别人,如今只能屈居第三。
整体营收也滑坡6.7%,181.6亿欧元,利润更是缩水了67%。
特别是第二季度,营业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91%,仅剩1.54亿欧元!
这糟糕的业绩,让保时捷不得不第三次下调了未来五年的业绩预期,将销售利润率目标从10%-12%降至5%-7%,这离他们一贯的高标准,简直是“十万八千里”。
价格“自由落体”,品牌光环是否褪色?
销量不济,降价成了不二选择。
Macan的裸车价已经跌破35万元,卡宴更是提供了高达35%的优惠,打个6.5折就能开走!
纯电跑车Taycan,最高优惠30万,落地价只需80万左右。
这与过去动辄加价数万、一车难求的盛况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危机四伏:多重因素叠加,巨头何去何从?
这“价格跳水”背后,并非偶然。
5月份经销商集体“索赔”事件,早已敲响了保时捷中国渠道危机的警钟。
据透露,美国的关税政策给保时捷的利润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缓解美国客户的压力,保时捷自掏腰包承担了4亿欧元的额外成本。
这笔巨款,最终的“账单”又将如何分摊?
更棘手的是,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似乎也遇到了“瓶颈”。
2025年上半年,纯电车型销量同比下滑32%,旗舰Taycan更是暴跌41%。
在这新能源、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华为鸿蒙智行、比亚迪仰望等中国本土豪华品牌,正凭借前沿技术发起强有力的冲击。
保时捷这边,原定2030年代推出的全新电动车,如今已无限期延后,718纯电版的上市时间也从2026年推迟到2035年左右。
这电动化步伐的迟滞,无疑是其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瘦身”求生,本土化战略能否救赎?
面对重重困境,保时捷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未来四年,计划削减1900个工作岗位;到2027年,经销商网络将从150家缩减至100家。
这“大象”的“瘦身”之举,背后是何等的无奈与决心!
不过,保时捷也在积极谋求改变。
成立中国研发中心,实现本土研发、本土采购、本土质量控制“三位一体”的升级。
这显示出保时捷已深谙“入乡随俗”的道理,在中国市场,唯有紧跟本土节奏,方能寻求生存之道。
市场重塑,传统豪华品牌如何破局?
保时捷的困境,并非孤例。
放眼整个传统豪华车市场,“价格重构”已成大势。
宝马i3从35.39万“跌”至19万元;奥迪A6L优惠18万;奔驰GLB优惠14万…
…
当曾经“车标价值50万”的消费信仰,遭遇国产车技术上的“弯道超车”,豪华车市场的价值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正如汽车分析师林述成所言,豪华车的价值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
保时捷董事会主席Oliver Blume坦言,2025年将是“谷底”,预期2026年能迎来反弹。
然而,“裁员”、“减店”这些举措,终究只是应对危机的“止痛药”。
长远来看,保时捷必须在中国市场拿出真本事,与日新月异的本土品牌“正面刚”。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没有任何品牌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
在这场纯电、智能化的“新赛道”上,传统豪华品牌若不能放下身段,真正理解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恐怕“跳水”的,将不仅仅是价格。
那么,面对保时捷如此“跌跌不休”的价格,您是否心动了?
如果是您,会考虑在这场“价格战”中,抓住机会入手一辆保时捷吗?
在评论区,我们一起聊聊您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