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蒸发 2.12 万个岗位,大众系四家子公司同步裁员”——10 月汽车圈的这条新闻在网易新闻评论区炸锅,却在行业群里透着诡异的平静。近三周,奔驰、奥迪、蔚来等 9 家车企及供应商已砍掉超 2.55 万个岗位,创下三年来最高纪录。这场席卷全球的裁员潮,究竟是寒冬里的无奈求生,还是变革风暴的序幕?
一、裁员数字背后:真亏空还是假转型?
大众的裁员清单最具代表性:奥迪裁 7500 人、保时捷缩编、斯柯达减员,软件子公司 CARIAD 更是砍掉 1600 人。财报里藏着答案:奥迪 2024 年净利润缩水 37.8%,斯柯达在华销量从 34 万跌至 1.75 万辆。更刺眼的是奔驰,中国区 15% 的优化比例搭配 “N+9” 补偿,与其净利润 28% 的跌幅形成残酷呼应。
但并非所有裁员都是 “亏出来的”。蔚来的情况耐人寻味:三季度毛利率回升至 13.1%,却仍裁撤售后、能源部门 10% 编制。知乎热帖 “蔚来裁员是缺钱吗” 的高赞回答点破关键:“砍的是燃油车时代的基建团队,补的是智能座舱研发”。这恰是行业共识:裁员不是减法,而是换赛道的成本。
二、三重枷锁:压垮巨头的转型之重
裁员潮的本质,是汽车业被三条绳索勒住了脖子。首当其冲的是电动化的 “烧钱黑洞”:奥迪砸 630 亿押注电动化,大众更是计划三年调整 3.5 万人,只为给电池生产线腾资源。一位宁德时代前工程师在网易汽车留言:“造燃油车是赚钱养研发,现在是借钱赌未来”。
智能化的技术鸿沟更致命。大众 CARIAD 的裁员暴露了核心短板 —— 花五年砸百亿,却连基础车机系统都做不顺畅,反观北汽极狐已搭载舱驾融合系统量产。正如今日头条车评人所言:“传统车企裁的是流水线工人,缺的是会写代码的工程师”。
中国市场的价格战则成了最后一根稻草。奔驰在华销量退回五年前,日产净利润暴跌 94%,根本招架不住比亚迪、小米的 “性价比绞杀”。德国金属工业工会的报告戳破真相:车企每卖出一辆电动车,要比燃油车多亏 3 万元。
三、沉默的变革:裁员不是终点是起点
有趣的是,裁员潮中最活跃的不是车企公关,而是技术部门。北汽在裁员消息传开时,宣布 L3 测试里程突破 11 万公里;一汽建了 25 座智能工厂,接入 16 万条设备数据。这种 “一边砍人一边烧钱” 的反差,藏着行业转型的底层逻辑。
供应商的动作更说明问题。博世裁 1.3 万人的同时,加大自动驾驶芯片投入;采埃孚砍 7600 岗位,却花 20 亿建智能底盘实验室。就像雷军在智能网联大会上说的:“汽车不再是四个轮子加沙发,而是智能移动空间”—— 旧岗位的消亡,恰是新生态的接生婆。
风暴已至,但不是末日
这场裁员潮绝非简单的 “过冬”,而是汽车业的 “数字断腕”。砍掉燃油时代的冗余产能,才能给电池、芯片、大模型腾出生存空间。正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到 2035 年德国汽车业将流失 14 万岗位,但会新增 20 万智能相关职位。
消费者不必恐慌,裁员反而是好事。就像奇瑞固态电池要等量产验证,车企 “瘦身” 后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 —— 未来的汽车,会更智能、更便宜、更可靠。2026 年将是关键考场:大众的电动化产能能否落地,L4 自动驾驶能否收费,都将决定今天的裁员是远见还是赌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