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比亚迪,第一反应是,这车怎么就突然满大街都是了。
第二反应是,这不就是吃了时代的红利,靠着补贴起飞的幸运儿吗?
这种看法,就像觉得拳王能赢是因为拳套买得好一样,天真中透露着一种对现实的无知。
所谓时代的红利,从来不是平均分给每个人的大锅饭,它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有的人在街上裸奔,有的人拿盆接,而有的人,早就偷偷修好了地下水库。
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就是那个修水库的人。
他的故事不是一个草根逆袭的鸡汤,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用智力、勇气和对产业逻辑的非人理解,完成的“技术平民”对“技术贵族”的精准绞杀。
至于那个广为流传的“表哥豪掷250万”的段子,听听就好。真正的核心不是那250万,而是王传福到底说了什么,能让一个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的“百万富翁”心甘情愿地掏出全部身家,陪他跳下这个当时看起来必死无疑的火山口。
要理解王传福,你得先把他从“首富”这个金光闪闪的壳子里扒出来,看看他的出厂设置。
1966年的安徽农村,穷是标配,活着是主线任务。王传福的童年,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活着》,父母先后离世,家里穷得叮当响。这种开局,对一般人来说,剧本基本就是辍学、打工、娶媳妇、然后继续循环。
但王传福的哥哥王传方,愣是把这个“种地”的剧本,强行改成了“科举”。他自己放弃读书,玩命打工,就为了供弟弟这一个读书的苗子。
这种来自家庭的极端牺牲,会给一个人打上两种钢印:第一,是绝对不能输的责任感;第二,是对机会的极度渴望与敬畏。
所以你看王传福后来的所有选择,都带着一股狠劲儿。别人上大学是体验人生,他是来报恩的,是把图书馆当食堂,把实验室当卧室。当中南矿冶学院的学生还在迷茫未来时,他已经一头扎进了电池研究这个看似枯燥的领域。
为什么是电池?因为这是他专业最相关的领域,也是他能抓住的、离钱最近的技术。
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日子,更是关键。这里不是象牙塔,是中国电池产业的神经中枢。他接触的不是理论,是国家级的项目,是产业的痛点,是国外技术的壁垒。这几年,他就像一个潜伏在敌人指挥部的间谍,把整个电池产业的地图、兵力部署、技术弱点,全都刻在了脑子里。
他看到的,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一份行业的体检报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日本的松下、索尼这些巨头,强大到几乎垄断,但肝上的阴影也是藏不住的——他们的生产线太贵了,成本下不来。
1994年,机会来了。日本因为环保问题,打算逐步淘汰镍镉电池。
这是一个什么信号?
这是行业巨头主动让出了一块肥肉,一个巨大的市场真空出现了。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哥大”市场正在爆发前夜,需求嗷嗷待哺。
一边是供给侧的主动退场,一边是需求侧的疯狂生长。这种天赐良机,对于一个把产业地图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来说,不亚于在德州扑克里直接拿到了皇家同花顺。
这时候,辞职创业,不是冲动,是唯一的、正确的、不得不做的选择。不这么做,才会死,会后悔一辈子。
这就是王传福的第一性原理:别人看到的是风险,他看到的是一个数学题,而且他已经提前拿到了答案。
所以,当他去找表哥吕向阳的时候,他兜里揣着的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而是一份逻辑严密、数据详实的“抢钱计划书”。他告诉吕向阳的,不是“我要做中国的松下”,而是“松下现在不得不让出地盘,他们的成本是10块,凭我的技术和中国的人工,我能做到5块,甚至3块,这中间的利润,就是我们的”。
这不叫画饼,这叫喂到嘴里。
吕向阳投的250万,不是亲情赞助,是一次基于对王传福这个“人”的技术能力和对市场精准判断的风险投资。他赌的不是一个项目,而是王传福这个“行走的电池技术库”。
拿到钱的王传福,操作更是骚得不行。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搞工业,就得上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那才叫先进。一条线几百万,几千万。
王传福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是人。
是中国最丰富、也最便宜的资源:人。
他把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拆解成无数个工序,然后用“人海+夹具”的模式来替代。老外用一台机器,他用五十个工人。成本瞬间被打到了地板价。
这种打法,在那些西装革履的跨国公司高管看来,简直是野蛮、落后、不入流。
但这恰恰是商战的精髓。商战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比谁的姿势更优雅,它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的拳头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着气思考人生的时候,给他一记又狠又快的闷拳。
日本企业就像一个浑身肌肉的重量级拳王,每一拳都势大力沉,但转身慢。比亚迪就像一个灵活的轻量级选手,不跟你拼力量,就用小碎拳不停地打你,打到你烦,打到你乱,最后用价格这个重拳直接KO。
所以,比亚迪迅速靠着“比日本货便宜30%,质量还过得去”的策略,撕开了市场。先是国内厂商,后来连摩托罗拉、诺基亚都找上门来。
没办法,资本家都是诚实的,嘴上说着要高品质,身体却很自然地滑向了性价比。
上市,融到更多的钱,然后呢?
王传福又一次展现了他对产业周期的野兽嗅觉。他判断,手机电池的仗打得差不多了,下一个更大的战场,是汽车。而且不是传统汽车,是电动车。
2003年,他宣布要造车。
整个华尔街都炸了,投资人打电话来骂他,股价一天跌了20%。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一个做电池的,凭什么去碰汽车这种重工业的珠穆朗玛峰?
这帮金融精英没看懂的是,王传福眼里的汽车,根本不是传统汽车人眼里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
在他这个电池专家的眼里,未来的电动车,就是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巨大电池”。
而谁,是世界上最懂怎么把电池的成本做低、性能做高的那个人?
是他自己。
他缺发动机技术吗?缺。他缺底盘调教经验吗?缺。他缺品牌设计吗?缺。
那他有什么?
他有核心的电池技术,有成本控制到骨髓里的能力,还有一个敢把所有家当都砸进去的决心。
你以为这就完了?故事到这里就圆满了?
想多了,这才是真正“瞎积薄发”的开始,只不过这个“积”是技术的积累,这个“发”是等待一个政策的东风。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新能源的浪潮来了,比亚迪靠着DM-i混动和刀片电池这两张王牌,直接把合资品牌打了个人仰马翻。
刀片电池的出现,更是把“安全”这个一直悬在电动车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拿掉了。这背后,又是那个“技术狂人”带着几千个工程师,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的结果。
从镍镉电池到锂电池,再到磷酸铁锂的刀片电池,最后到整车制造,比亚迪的每一步,都踩在技术迭代和市场需求的鼓点上。这种“快种快收”的迭代能力,是那些百年车企笨重的大象之躯无法比拟的。
所以你看,王传福的成功,压根不是什么运气。
这是一场持续了近三十年的阳谋。
他用前半生的苦难,磨砺出对机会的极度敏感和坚韧的意志;用在研究院的几年,完成了最核心的技术和产业洞察的原始积累;用表哥的250万作为杠杆,撬动了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巨大市场需求的双重红利;最后,在新能源这个更大的牌桌上,用自己最擅长的电池技术,完成了对整个汽车行业的降维打击。
那1000亿的回报,只是这个宏大商业故事最后的结果。真正值钱的,是当初那个年轻人,在破旧的厂房里,对着满脸怀疑的表哥,画出的那张清晰无比的产业绞杀路线图。
这才是商业世界里最硬核,也最迷人的地方。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