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

2025年10月,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

2025年10月1日,比亚迪发布9月产销快报,数据显示单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这是自2024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单月同比下滑,终结了连续18个月的同比增长态势。

这个消息一出来,当天下午各大汽车论坛的帖子炸锅,评论区全是"比亚迪也撑不住了?""价格战真的打到头了"的刷屏。

虽然9月比亚迪仍然卖出39.6万辆新能源汽车,但相比去年同期的41.9万辆,确实出现了明显回落。

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已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下调幅度达。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这事儿得从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的"内卷风暴"说起。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连续五个月超过,也就是说,每卖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电车。

2025年1-9月比亚迪集团累计销售新车326万辆,虽然数据亮眼,但增长势头放缓已成事实。海外市场倒是保持强劲,9月海外销售7.08万辆,同比增长。

难怪网友调侃:"国内市场卷得太狠,车企都得出海找活路。"


那在这个关键节点,比亚迪和整个行业到底面临什么挑战?

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比亚迪的"成本优势"还能扛多久?

很多人看到比亚迪销量下滑的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连比亚迪这样的龙头都开始掉链子了,是不是电车的好日子到头了?

但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比亚迪9月卖了39.6万辆车,这个数字放在全球车企里都是顶尖水平,只不过跟去年同期比少了2万多台而已。

真正的问题不在比亚迪本身,而在于整个市场的游戏规则变了。

怎么个变法呢?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市场就像一块不断做大的蛋糕,大家都能分到更多。

但现在不一样了,这块蛋糕基本定型了——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意味着能买电车的人基本都买了,剩下的市场就那么大。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这时候怎么办?

只能从别人碗里抢肉吃。你降价我也降价,你送保养我送充电桩,卷到最后谁也不好过。

这就是所谓的"存量竞争",听起来挺专业,说白了就是僧多粥少,谁拳头硬谁吃肉。

但话说回来,要论拳头硬度,比亚迪还真不怕谁。

为啥?

因为人家手里握着一张——垂直整合。这词儿听着挺绕口,实际上说的就是"自己干自己的活儿"。

别的车企造车,电池要买、芯片要买、电机要买,光采购成本就占了整车成本的一大半。

比亚迪呢?

电池自己造,芯片自己研发,电机自己生产,甚至连车身钢材都是自家钢厂轧的。

这一套下来,省下的钱可不是小数目。

咱举个最直观的例子——电池。


现在一台电车最贵的部件就是电池包,占整车成本差不多三分之一。

其他车企得去宁德时代、LG这些电池厂商那儿采购,一块60度电的电池包,市场价怎么也得1万多块钱。

但比亚迪不一样,人家自己生产刀片电池,从锂矿开采到电芯制造全产业链打通,成本能压到8000块甚至更低。

你说这中间的差价有多大?

2万块车卖出去,光电池这一项比亚迪就能比竞争对手多赚好几千。

还有芯片这块儿。

以前车规级IGBT芯片(就是控制电机的那个核心零件)全靠进口,英飞凌、三菱这些国外大厂说涨价就涨价,车企一点脾气都没有。

比亚迪狠就狠在这里,从2018年就开始搞自研芯片,现在不光自己用够了,还能卖给其他车企赚外快。

你想想,别人买芯片要花钱,比亚迪不但不花钱还能赚钱,这一来一去差距就出来了。

更狠的是规模效应。


比亚迪今年前9个月已经卖了326万辆车,这个体量意味着什么?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意味着任何一个零部件,只要采购量上来,供应商都得给你最低价。

就拿轮胎来说,买100万条和买10万条,单价能差一倍。

再加上产线自动化率超过,工人成本也省下来了。

这种规模优势一旦形成,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后来者想追都追不上。

所以你看,比亚迪这次销量下滑,表面上看是数字不好看,实际上人家的"内功"还在。

只要供应链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还在,短期的销量波动根本不算事儿。

那些说比亚迪要完蛋的,可能是太高估了一两个月数据的影响力。

真正考验企业实力的,从来不是某一个月卖了多少台车,而是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把控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比亚迪的护城河还深着呢,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车企能在成本控制上跟它掰手腕。

---

除了价格优势,电车的"隐藏技能"正在改变用户习惯

说到电车,很多老司机第一反应就是:不就是便宜点儿嘛,其他方面肯定不如油车吧?

续航虚标、充电慢、冬天掉电快,这些毛病一大堆。

但如果你真去4S店试驾一圈,或者跟开了几年电车的朋友聊聊,你会发现事实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现在的电车,不光价格有优势,在很多细节体验上已经把油车甩出好几条街了。

先说最核心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

过去几年电池技术进步到什么程度了?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针刺测试的时候钉子扎进去,电池既不冒烟也不起火,温度还能控制在30度左右。

这可不是吹牛,央视都专门做过报道。

再看循环寿命,现在主流电池充放4000次还能保持的电量,按一周充两次电算,能用十年以上。

你说说燃油车的发动机,跑个二十万公里还不得大修?


相比之下电池反而更耐用。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电机这块儿更不用说了。

电动机的特性就是瞬间爆发扭矩,踩下油门(应该叫电门)的瞬间,车就蹿出去了,那种推背感燃油车根本给不了。

而且电机几乎没有噪音,开在路上安静得像猫,跟油车那个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完全是两个世界。

很多人第一次开电车都会有这种感觉:咦,怎么这么安静?

是不是没启动?

实际上电车压根就没有"启动"这个概念,上车通电就能走,比油车省事儿多了。

充电这个话题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

确实,早些年充电确实麻烦,充满得七八个小时,出门还得规划好路线怕没电。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快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主流电车从充到也就半小时,刚好够你去服务区吃个饭上个厕所。

而且全国充电桩网络铺得非常密集,三四线城市都能轻松找到充电站,更别说一二线城市了。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我有个朋友之前特别担心续航焦虑,结果开了半年电车下来,发现比开油车还省心——每天回家充电,早上出门满电,根本不用专门跑加油站排队。

配置方面电车就更占优势了。

现在十万出头的电车,标配都是10英寸以上的大屏、倒车影像、皮质座椅、自动空调,这些在同价位油车上要么没有,要么得加钱选装。

高配版更夸张,什么L2级辅助驾驶、全景天窗、座椅加热通风、氛围灯,一应俱全。

我之前试驾过一台十几万的国产电车,打开车门的瞬间就被惊到了——双联屏、哈曼卡顿音响、Nappa真皮座椅,这配置放在合资油车上怎么也得二十万起步吧?

最让人心动的还是用车成本。

这个账太好算了:电车百公里电耗大概15度电,按家用电0.5元一度算,百公里成本7.5元;油车百公里油耗按7升算,92号油现在7.5元一升,百公里成本52.5元。

一年跑1.5万公里,电车花1125元,油车花7875元,差了快7000块钱。

这还不算保养费用——电车基本不用保养,顶多换个空调滤芯,一年也就几百块;油车可就麻烦了,机油机滤空滤汽滤火花塞,小保养五六百,大保养上千块,一年下来又是好几千。

智能化体验。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现在的电车基本都支持语音控制,你想开空调、调音量、导航,说话就行,根本不用手动操作。

有些高端车型甚至能识别方言,你说四川话它也听得懂。

还有OTA升级功能,车机系统有新功能了,手机上点一下自动下载安装,就像手机更新APP一样简单。

这种体验油车能给吗?

根本给不了。

很多年轻人开惯了电车再坐回油车,真的有种"从智能机回到诺基亚"的感觉——不是说油车不好,是真的回不去了。

所以你看,电车的优势早就不只是便宜那么简单了。

从动力响应到驾乘舒适性,从智能化配置到使用成本,电车已经在多个维度上超越了油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能源渗透率能突破——不是大家图便宜,而是真的体验好、用着省心。

消费者又不傻,哪个更划算、更好用,开几个月就知道了。

---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第三部分: 比亚迪销量首降释放信号,新能源车进入"淘汰赛"阶段?

比亚迪9月销量同比下降,这事儿要是放在三年前,估计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得地震。

但现在大家的反应相对平静,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市场已经不是那个"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时代了,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时候。

从层面看,新能源车的"红利期"其实已经过去了。

2025年国家补贴早就退坡完了,不像前几年买台电车还能拿好几万块补贴。

但是,税收优惠和路权支持力度反而在加大。

免购置税这一项就能省上万块,而且这个明确要延续到2027年。

路权方面更明显,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燃油车牌照摇号难于上青天,但新能源指标相对容易;深圳、广州的限行也是越来越严,很多路段燃油车进不去,电车随便开。

这种"隐形补贴"的价值,可能比当年发钱还管用。

更深层的原因是"双碳"目标的硬约束。

国家定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这可不是喊口号,各地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

交通领域是碳排放大户,不电动化怎么办?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采购的公务用车、出租车、公交车,基本都是新能源。

这种示范效应非常强,老百姓一看连都用电车了,自然也就跟着买。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才是最根本的。

十年前提到电车,大部分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老年代步车""城市买菜车"的层面,总觉得不上档次。

但现在完全反过来了,开电车反而成了一种"时尚"和"环保"的象征。

特别是年轻人,买车第一选择就是电车。

为啥?

因为他们从小接触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对智能化体验的要求很高。

电车那套语音控制、远程操控、OTA升级,正好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

而油车呢?

还停留在"机械时代",连个大屏幕都没有,怎么跟人家比?

续航焦虑这个最大的障碍也基本解决了。


现在主流电车的续航里程都在500公里以上,高端车型甚至能跑700公里,跟油车差不多。

充电网络的完善,现在全国充电桩保有量已经超过千万级别,高速服务区、商场停车场、小区地库,到处都有充电桩。

快充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半小时充已经是标配,有些车型甚至能做到15分钟充满。

这种便利程度,跟加油其实没多大区别了。

但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意味着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比亚迪虽然销量增速放缓,但基本盘还在——前9个月326万辆的销量,依然碾压其他对手。

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中小车企,既没有技术积累,又没有规模优势,靠补贴和价格战勉强活着。

现在补贴没了、价格战打不起,这些企业怎么办?

要么被收购整合,要么出局,没有第三条路。

接下来的竞争会更加残酷。

头部企业(比亚迪、特斯拉、吉利)会继续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是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竞争的重点也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和"体验战"——谁的电池能量密度更高、谁的智能驾驶更好用、谁的用户服务更贴心,这些才是未来的制胜。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价格战打到最后大家都没利润,只有技术升级和差异化竞争才是出路。

所以比亚迪这次销量下滑,表面上是个坏消息,实际上可能是好事——它意味着市场正在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从"卷价格"转向"卷品质"。

对消费者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利好——车企不再靠低价恶性竞争,而是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力上,最终受益的还是咱们买车的人。

Q1:比亚迪销量下降,是不是说明电车要凉了?

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比亚迪9月虽然同比下降,但依然卖出了39.6万辆,这个数字放在全球车企里都是顶尖水平。

要知道,很多合资品牌一年的销量也就二三十万辆,比亚迪一个月就快赶上人家一年了。

销量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增速放缓是正常现象,不代表电车不行了。

看大趋势。

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连续五个月超过,这说明啥?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说明现在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电车。

这个比例还在继续上升,预计到2026年能突破。

你说这种情况下电车怎么可能凉?

真正要"凉"的是燃油车——市场份额一年比一年少,再不转型真的要被淘汰了。

比亚迪下调全年销量目标至460万辆,也不是认怂,而是更务实的调整。

毕竟企业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利润和质量同样重要。

与其为了冲销量搞价格战把自己拖垮,不如稳扎稳打保证盈利能力。

从长远看,这种策略调整反而更健康。

Q2:价格战还要打多久?车企还能赚钱吗?

价格战短期内肯定还会持续,但不会无限制打下去。

为啥?

因为谁也不傻,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没人愿意长期干。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现在的价格战主要是为了抢市场份额,等格局基本稳定下来,价格自然会回归理性。

头部企业(比如比亚迪)有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即便价格战也能保持盈利。

比亚迪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还是正增长的,说明人家有底气降价。

但中小企业就不一样了,既没有规模优势,又没有技术积累,价格战打下去只能是越打越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势力车企开始考虑合并或者转型——单打独斗真的活不下去了。

长期看,价格战会倒逼行业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

那些能在竞争中活下来的企业,要么是技术领先者,要么是成本控制高手,要么是用户体验做得好的。

这样一来,整个行业反而会更健康——劣币淘汰了,良币自然就升值了。

到那时候,车企不用靠降价抢市场,光凭产品力就能吸引消费者,市场格局也就稳定下来了。

Q3:现在买电车还是燃油车?

这个问题得看你的具体情况。


如果你主要在城市通勤、有固定充电条件(比如家里装了充电桩或者公司有充电设施)、追求经济性和智能化体验,那电车绝对是更好的选择。

比亚迪销量罕见下滑,价格战要打到何时?-有驾

用车成本低、驾驶体验好、配置丰富,这些优势太明显了。

但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充电不方便(比如住老小区没法装充电桩)、或者对机械质感有执念(就是喜欢发动机轰鸣的感觉),那燃油车也还能再战几年。

毕竟加油站遍地都是,长途跑起来确实方便一些。

不过话说回来,随着充电网络越来越完善、快充技术越来越成熟,这个劣势正在快速缩小。

从长期趋势看,新能源取代燃油车是大势所趋。

在推、技术在进步、消费者观念在转变,这三个因素叠加起来,燃油车的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小。

所以如果你现在买辆燃油车,开个五六年没问题,但十年后可能就会发现周围全是电车,你的油车反而成了"稀罕物"——加油站越来越少、维修保养越来越贵、二手车也不好卖。

我的建议是:如果条件允许,优先考虑电车;如果暂时不方便,买辆油车也行,但要做好"这可能是你最后一台油车"的心理准备。

因为再过几年,你大概率还是会换成电车的——不是因为逼你,而是因为电车真的更好用。

这就像当年从功能机换智能机一样,一旦用惯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结语

比亚迪9月销量的罕见下滑,乍一看像是个警示信号,仔细琢磨其实是整个新能源车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精耕细作的阶段开始了。

市场不会永远保持高增长,总有一天会趋于饱和,这是任何行业的必经之路。

对比亚迪来说,下调全年目标至460万辆是务实的调整,也是为了更健康的发展节奏。

与其盲目追求销量数字、把价格战打到两败俱伤,不如稳扎稳打保证盈利能力和产品品质。

从长远看,这种战略收缩反而更明智——毕竟企业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光有销量没有利润,迟早得出问题。

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是优胜劣汰加速的信号。

那些靠补贴和低价苟活的企业,接下来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而那些有技术积累、有成本优势、有品牌影响力的头部企业,会在竞争中越来越强。

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是必然趋势,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残酷,但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是好事。

对消费者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利好。

竞争的重点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和"体验战",意味着车企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力上——更长的续航、更快的充电、更智能的车机、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这些才是真正让消费者受益的东西,比单纯的降价实惠多了。

可以预见,接下来的一年里,汽车市场会更加精彩。

燃油车可能会做最后的"困兽之斗"——大幅降价、疯狂促销,但大势已去,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小。

新能源车则会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将成为主旋律。

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实、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企业。

至于那些还在犹豫"买油车还是电车"的朋友,不妨问问自己:十年后,你还想开着"老古董"在路上被电车一辆辆超越吗?

你还想每周跑加油站排队、每年花上万块油费吗?

你还想开着没有智能系统、连导航都得用手机支架的"功能车"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选择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新能源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这不是某个企业或某个品牌的胜利,而是整个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结果。

比亚迪销量首降这个"分水岭",标志着行业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从粗放竞争转向精细运营。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阵痛,但方向是清晰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十年后回头看,我们会发现2025年的这个10月,正是汽车产业历史性转折的节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