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汽车来了!100克燃料,可跑2300万公里!

现在开车的人谁没点烦恼?

燃油车加一箱油小几百,跑个五六百公里就没了,遇上油价涨还得心疼半天;

电动车好点,可续航顶天了 700 公里,冬天一冷还打折,高速上找充电桩能急死人。

这时候突然说核聚变汽车能跑 2300 万公里,说实话,听着都像做梦。

核聚变汽车来了!100克燃料,可跑2300万公里!-有驾

2300 万公里是啥概念?

地球周长才 4 万公里,这能绕着地球跑 575 圈,从我国到月球单程 38.4 万公里,来回跑 8 次都够。

现在的车,就算你天天开,一年顶多跑 3 万公里,2300 万公里能开 700 多年,这一辈子都不用 “加油” 了。

有人觉得这数据太夸张,可我们拿实际能量算过,100 克氘氚燃料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3700 桶汽油,一辆百公里 8 个油的车,烧完这些汽油正好能跑 2300 万公里,数据没掺水。

核聚变汽车来了!100克燃料,可跑2300万公里!-有驾

不是随便抓把氢气就能聚变,得用特定的 “燃料”: 海水里的氘和人工制造的氚。

这俩东西得在 1.5 亿度的高温下才能 “融” 到一起,比太阳核心温度还高 3 倍。

你想,这么高的温度,普通容器根本装不住,现在科学家用的是 “磁约束”,靠强磁场把高温等离子体 “兜” 住,不让它碰着容器壁。

核聚变汽车来了!100克燃料,可跑2300万公里!-有驾

我国在这方面挺厉害的,之前 “人造太阳” EAST 装置,已经实现 1.2 亿度等离子体运行 100 秒以上,虽说离持续稳定运行还有距离,但在国际上也算领先。

有人觉得 “不就是加热吗”,可你想,要把几毫克的氘氚维持在 1.5 亿度还不跑掉,就像用勺子兜着沸腾的钢水,难度不是一般大。

核聚变汽车来了!100克燃料,可跑2300万公里!-有驾

要是核聚变汽车真能落地,最先受冲击的就是加油站。

现在全国有 10 多万个加油站,以后可能只剩少数给老车服务,大部分得改成别的用途。

不光是汽车,货车、轮船这些 “油老虎” 更划算,比如一辆长途货车,现在加满油跑 1000 公里,用核聚变燃料,一次能跑几十万公里,物流成本得降多少?

核聚变汽车来了!100克燃料,可跑2300万公里!-有驾

我国 “一带一路” 上的物流线特别长,从西安到欧洲的货运班列,要是用核聚变动力的火车,不用频繁停靠加油,时间能省一半,成本也能压下来。

重点是,这不是汽车的事,是整个能源体系的革命 : 以后不光交通工具,家里用电、工厂生产,可能都靠核聚变发电,电价能降不少,老百姓生活成本也能少点。

核聚变汽车来了!100克燃料,可跑2300万公里!-有驾

首先是设备体积,现在的核聚变装置比如托卡马克,重 2.3 万吨,差不多是 1500 辆家用车的重量,根本装不到汽车上。

有人觉得 “缩小就行”,可你想,把一个发电厂缩到汽车大小,还得保证安全,现在的技术还差得远。

就算以后能缩小,上亿度的高温怎么散热?

总不能让汽车变成 “火球” 吧,散热系统的重量和体积又是个难题。

核聚变汽车来了!100克燃料,可跑2300万公里!-有驾

然后是燃料里的氚,这东西在自然界几乎没有,得靠人工制造,现在造 1 公斤氚要花好几千万,成本特别高。

而且就算核聚变反应完,也会产生少量放射性废料,虽然比核裂变废料少很多,但处理起来也得有专门的技术,不能随便扔。

说白了,理想数据好看,可落地得解决这些 “硬骨头”。

现在全球都在抢核聚变技术,美国、欧洲、日本都有项目,可我国有个优势 : 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EAST 装置已经迭代好几次,还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能拿到最新的技术数据。

而且我国海水量大,氘的储量特别丰富,每升海水里的氘能提取出 30 毫克,够一个家庭用一年,根本不用担心燃料不够。

有人觉得 “老外技术更先进”,可你看,我国在磁约束、超导材料这些关键领域,已经有不少自主专利,不是光跟着别人跑。

重点是,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大,不管是汽车还是工业,都需要更清洁、更便宜的能源,这种需求能倒逼技术进步,比一些只搞实验室研究的国家更有动力。

虽然 100 克燃料能跑 2300 万公里,但这是 “理想状态”: 假设燃料 100% 反应,能量 100% 利用,可现实中根本做不到。

现在汽车发动机的能量利用率才 20% 左右,就算核聚变用更高效的电机,利用率顶多 60%,实际续航得打个折,可能只有 1400 万公里左右。

而且核聚变汽车不是造出来就能上路,还得有配套的法规,比如怎么检测安全、核废料怎么回收、出了事故怎么处理。

这些都得慢慢制定,不能光想着技术突破,忘了落地的 “软环境”。

说实话,现在说 “什么时候能坐上核聚变汽车” 还太早,科学家预测至少得二三十年,我们得有耐心,不能光盼着 “一步到位”。

核聚变汽车不是 “画大饼”,100 克燃料跑 2300 万公里的计算没毛病,我国在技术上也有优势,未来确实有可能改变整个交通和能源体系。

但现在的难题也很明显,设备缩小、散热、燃料成本,哪一个都得花时间解决,急不来。

重点是,这事不光是汽车行业的事,是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抢占先机的机会 : 要是我们先搞成可控核聚变民用,不管是汽车、物流还是工业,都能领先别人一步,国际话语权也会更足。

对此你怎么看?

觉得再过多少年能坐上核聚变汽车?

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