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跑不远?为啥不装双电池,除了贵,这5个难题绕不开

相信很多开电动车的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出门办点事,或者节假日想跑个长途,眼睛就得时不时地瞟向仪表盘上那个不断减少的续航里程数字,心里那叫一个七上八下。

于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在很多人脑海里浮现了:既然传统的燃油车都能有主副油箱的设计,那咱们的电动车为什么就不能装上“双电池”呢?

一个电池跑长途不够用,那就再加一个备用的,主电池电量告急了,系统自动切换到副电池,续航里程直接翻倍,那所谓的“里程焦虑”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这个主意听起来简单直接,好像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电动车跑不远?为啥不装双电池,除了贵,这5个难题绕不开-有驾

但现实情况是,环顾整个汽车市场,几乎没有一家主流车企愿意这么做。

这背后,绝不仅仅是多加一块电池那么简单,除了显而易见的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有几个非常棘手且环环相扣的难题,目前根本绕不开。

首先,一个最直接也最反直觉的问题就是,电池加多了,车子反而可能变得更“费电”。

我们必须明白,电池包是电动汽车上最重的单个部件。

以目前市面上常见的80度电左右的三元锂电池包为例,其自身重量加上保护壳体、冷却系统等附件,轻轻松松就能达到四五百公斤,这相当于车里常年坐着三四个成年人。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套完全相同的副电池系统,整车的重量至少要再增加三四百公斤。

物理规律是公平的,车身重量每增加一分,驱动它所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就多一分。

车辆变得更重,意味着电机在起步、加速、爬坡时需要输出更大的功率来克服惯性,这直接导致电耗的显著上升。

有研究数据表明,汽车重量每增加100公斤,其能耗大约会增加5%到8%。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恶性循环”:你原本希望通过副电池额外增加300公里的续航,但因为车重增加了几百公斤,导致主电池和副电池在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都变大了,最终实际增加的续航里程可能只有一百多公里。

为了这一点提升,你却要一直拖着几百公斤的“死重”到处跑,无论是从能量效率还是经济性上看,这笔账都非常不划算。

同时,过重的车身还会拖累车辆的加速性能和操控灵活性,让原本轻快的驾驶感受变得迟钝。

其次,车上根本没有那么理想的地方来安放这第二块巨大的电池。

现在的电动汽车,为了实现低重心,提升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普遍都采用了所谓的“滑板式底盘”设计,也就是将一整块扁平的电池包集成在车辆的底盘上。

这个底盘空间可以说是寸土寸金,每一寸都经过了工程师们精密的计算和布局。

想在这里再硬塞进一个同样体积庞大的副电池包,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工程师们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且每一个都难以接受。

要么,就得牺牲车内的乘坐空间,比如将后排座椅的地台整体抬高,让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变得非常局促;或者侵占后备箱的容积,让一辆家用车的储物能力大打折扣,这都会严重影响车辆的实用性。

电动车跑不远?为啥不装双电池,除了贵,这5个难题绕不开-有驾

要么,就是将副电池布置在主电池下方,但这又会大幅降低车辆的离地间隙,使得车辆在通过减速带或者一些坑洼路面时,极易发生磕碰,一旦昂贵的电池包受损,维修成本将是天价。

更何况,两个大电池堆在一起,就像两个大火炉,散热问题会变得异常严峻。

车辆需要一套更强大、更复杂的温控管理系统来为两块电池同时降温或加热,这不仅会进一步增加重量和成本,也会让整个系统的故障风险成倍增加。

从根本上说,加装双电池意味着要对车辆的整个底盘结构、车身承载结构进行颠覆性的重新设计和加强,这其中的研发投入是天文数字,对于追求规模化和成本效益的车企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再者,系统的复杂性会带来可靠性的灾难。

增加一块电池,远不止是简单地多接两根电线。

整个车辆的电气架构和电池管理系统(BMS)都将变得异常复杂。

这个被誉为“电池大脑”的BMS,在单电池系统里,它的任务是监控和管理上百个电芯的状态。

而到了双电池系统,它的工作量和逻辑复杂度将呈指数级增长。

它需要实时判断:什么时候用主电池的电?

什么时候切换到副电池?

是等主电池完全用光再切换,还是两块电池按比例同时输出?

充电的时候是先充哪一块,还是同时充?

如果两块电池的新旧程度、健康状态、温度存在差异,系统该如何平衡和协调?

这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只要出现一个微小的逻辑错误,就可能导致充放电效率低下,损害电池寿命,甚至在行驶途中突然切断动力,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此外,更多的电池意味着更多的电缆、继电器、控制器,这些元器件的增加,使得整个系统的潜在故障点急剧增多。

在汽车这种需要极高可靠性的产品上,结构越简单往往意味着越可靠。

强行上马“双电池”,无异于给车辆的长期使用埋下了无数颗“定时炸弹”。

电动车跑不远?为啥不装双电池,除了贵,这5个难题绕不开-有驾

充电的便利性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变成一场噩梦。

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好不容易在高速服务区找到一个空闲的充电桩,插上充电枪后,却发现原本只需要40分钟就能充到80%的电,现在因为要充满两块电池,预计时间变成了近两个小时。

这种漫长的等待,对于讲究时间效率的现代出行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同时,充电标准也是一个大问题。

是需要车辆配备两个充电口,让车主像给两部手机充电一样操作?

还是需要充电桩企业专门研发和铺设支持双电池充电的特殊接口和设备?

目前全球的充电基础设施都是围绕单电池车辆建立的,双电池汽车将成为一个“异类”,找个能用的充电桩都会变得非常困难。

电量平衡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如果时间紧急,你只给主电池充了电,那么副电池就成了一块几百公斤的纯粹的累赘,拉着它跑只会增加不必要的电耗。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安全风险会直接翻倍。

电池安全是电动汽车的生命线,而防止“热失控”(也就是起火、爆炸)是所有安全设计的重中之重。

车里多了一块电池,就等于多了一个潜在的重大风险源。

这绝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1+1远大于2。

如果其中一块电池因为碰撞、穿刺或内部短路发生热失控,其产生的高温和火焰,如何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不引燃旁边另一块同样充满高能量化学物质的电池?

要实现两块电池之间的绝对物理隔离和热隔离,技术难度和成本都极高。

在碰撞安全方面,车身的吸能结构和防护设计需要同时保护两个目标,这使得整车安全设计的难度和成本大幅攀升。

更重要的是,目前全球各国的汽车安全法规和碰撞测试标准,都是基于单电池车辆来制定的。

一辆双电池汽车应该如何进行测试、如何评估其安全性,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在没有明确法规指引和安全验证的情况下,任何一家负责任的汽车制造商都不敢将这样一款充满未知风险的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

实际上,与其在“双电池”这条看似捷径的死胡同里钻牛角尖,整个行业早已转向了更高效、更务实的解决方案。

我们欣喜地看到,以中国车企为代表的力量,正在引领着解决续航焦虑的新潮流。

比如,通过改进电池材料和能量密度,让单块电池就能轻松实现七八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续航;大力发展800V高压平台和超快充技术,让充电体验从“小时”为单位进入到“分钟”为单位,充电十分钟增加两三百公里续航正在成为现实;还有像蔚来等中国品牌率先推广并普及的换电模式,三五分钟就能换上一块满电电池,比加油还快。

这些技术路线,都是在平衡了性能、安全、成本和便利性之后做出的更优选择,它们才是真正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正确方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