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汽车集团最近这几年,真是乱得有点让人琢磨不透。这五年,销量起伏挺大——2020年还保持在345万辆左右,利润也还算过得去,107亿多,算是挺稳的。但是到了2022年,销量猛然掉到246万,利润反而还略微下降了,102亿左右。这种情况,真得说国企的经济学有点玄学——你卖得少了,亏损不一定多,但利润也在缩水。到2023年,销量基本就陷在240多万辆,亏得厉害,亏了将近39亿。这其实是今年的一个大变化。你得知道,去年最高的销量340万左右,是基数大,但利润只剩下百亿开外,亏损明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24年,销量稍微反弹到248万,利润只有个位数——0.58亿。这种行情,谁都知道没太好看。到2025年前九个月,销售也就170万多,排名第七,排在第三梯队。还是差得远——要达到年初规划的300万,差了将近130万。这个目标真挺困难的,但别急,东风风行最近推出的星海V9还算卖得不错。加上东风奕派和岚图的能量,未来或许还能有转折。
你说,别看东风是央企,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不就挺讽刺?国企的毛病,就在于没市场敏感度。说白了,生产和销售越平衡越好,亏得少,但每次做大动作,却容易变成扛包袱。像长安和一汽,也折腾半天,要么死掉,要么被合并。要我说,现在关系到未来发展,合在一起,少点浪费,研发、产能、渠道都能共享,反倒能走得更稳。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新车,星海V9绝对是一个关注点。它出自东风央企,有点军工品质的味道。你看,星海V9的用料挺扎实,超过70%的高强度钢,安全上应该不用担心。这点,我至少可以比作买房,结构坚固些,住得心安——这个比喻实际点。
管理层吹的:空间、配置都挺舒服。我刚才翻了下相册,车内用料不差,座椅腿托、加热,这都还能讲究一点。其实我里边天马行空想的,是谁在设计时想到,如果带娃、带老人,空间和便捷性才是真本事。第二排独立航空座,腿托、保温,还自带点豪华感。日常接送、周末野餐,都能应付得了。这还没聊到续航,马赫动力系统,综合续航高达1300公里,纯电模式还能跑200公里——这数字,放在公交车里都不算夸张。你说,这不挺有趣的吗?(其实我也没想过,电动车还能跑那么远)
但是,智能化体验这块,星海V9也不含糊。L2级辅助驾驶,各种反应灵敏,车道保持、自动巡航,特适合高速上持久歇菜。我开过几次高速,那种自适应巡航一开,车就跟个智商高的宠物似的,自己跟着前车跑。停车、倒车,有360度影像和透明底盘,倒得安稳不少。车子这块,配置没少花心思。
相对而言,价格也能接受。起售价17.99万,现在国家补贴、厂家置换,落地价能到13万多点。你要说,买个SUV或者紧凑型车的钱,搞个新能源MPV,算挺值的吧?关键是空间够用,坐着舒服,安全也有保证——但你要了解,央企的硬核品质背后,也有一些军工复杂的细节在里面。
你是不是想问,为什么这车会突然火起来?兵工厂出身,品质刚性,能让人更放心。刚开始我也没想太多,但越想越觉得,真要做个对比:东风风行的品牌,毕竟深耕25年,经验丰富,质量可靠。这不是纸上谈兵,是靠网红卖不出长远的。
可是啊……问题也不少。虽然说,空间大、配置高,省油还靠谱,但市场的竞争早已杀到门口。比它价格便宜的竞争对手,配置也不差,质感或许也差不了太多。真要用心去比,星海V9的优势变得模糊点——不过我猜,厂家想靠央企品质和军工风格,赚点信赖值。
在这种境遇下,未来还真不好说。可能得靠国企军工品质这个标签打动部分消费者——我猜测,未来可能还会出一些升级版,带点科技梦和安全感的元素。
(这段先按下不表)
行业里最大的变数是:自主品牌崛起的速度,以及合资品牌的持续攻击。合资的科技和渠道优势,确实让自主车企压力山大。像长安、东风一看,可能会考虑合并,形成‘大东风’,这样研发和渠道成本都能降低点。否则,单打独斗,真是难以为继。
你觉得,像星海V9这么一款车,它到底在未来的市场中能站住脚?还是得看企业怎么调配资源,能不能持续推出让人心动的产品。毕竟,谁都不喜欢只拼价格的竞争,更多是品质和体验的比拼。
这次说到这里吧,反正未来还得看企业怎么走。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主流车,是由谁定义的?是那些科技鲜肉们,还是像东风这样,硬核品质的老牌子?
【你觉得,一个央企推出的新能源MPV,除了军工风,还能有什么亮点吸引消费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