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换位,极氪为何“反超”领克?内行揭秘真相,太扎心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销量比拼。它是一场关于品牌定位、技术路径、用户心智的全面博弈。领克,曾是那个打破合资壁垒的“高性价比欧系车”代表。它用沃尔沃的技术背书,加上年轻化的设计,一度成为B级车市场的搅局者。可如今,它的光芒,似乎被另一个名字——极氪,悄然掩盖。
极氪是谁?吉利旗下的高端纯电品牌。成立不过短短几年。却已实现月销破三万。2024年全年交付量超17万辆。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已逼近10万辆大关。而领克呢?尽管有01、03、05、06等多款车型布局,整体月销却在2万左右徘徊。一个向上突破,一个原地踏步。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为什么?真的是极氪“吃掉”了领克吗?不。更准确的说法是——极氪抢走了领克本该抢占的未来。领克的基因,是燃油时代的产物。它脱胎于CMA架构,根植于沃尔沃与吉利的合资逻辑。它的优势在于底盘调校、安全性能、内饰质感。但它的软肋也显而易见——电动化转型迟缓。
看看极氪的节奏。2021年极氪001上市,猎装轿跑造型,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当时很多人说它太激进。可市场用订单回应了质疑。紧接着,极氪009——豪华MPV杀入市场。然后是极氪X,紧凑级纯电SUV。再到今年推出的极氪7X,对标特斯拉Model Y。产品线迅速铺开。每一款,都精准卡位细分市场。
而领克呢?直到2023年才推出纯电车型08 EM-P。虽说是插混,但本质上还是燃油车的延伸。纯电平台?进度缓慢。用户等得起吗?等不起。当80后、90后成为购车主力,他们要的不是“像欧洲车”的质感,而是智能化、电动化、场景化的出行体验。
极氪做对了什么?第一,定位清晰。不做“廉价沃尔沃”,而是打造“新豪华科技品牌”。第二,技术自研。浩瀚架构,全栈自研三电系统,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Orin-X芯片。这些,都是看得见的硬实力。第三,用户运营。极氪的车主社群,活跃度极高。从交付中心到极氪中心,体验感拉满。
反观领克。它的用户画像是谁?30岁左右,追求个性,但预算有限。他们喜欢03+,喜欢性能版。可问题是——性能车终究是小众市场。而且,随着排放法规收紧,大排量性能车的未来愈发渺茫。领克03+的热度,能支撑整个品牌吗?显然不能。
更深层的原因,是吉利集团的战略倾斜。资源是有限的。当极氪展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集团自然会把更多研发、资金、营销资源向其倾斜。这就像一场内部赛马。极氪跑得更快。领克,就被动了。不是领克不够好,而是极氪太凶猛。
还有渠道问题。极氪的直营模式,掌控力强,用户体验统一。而领克,早期依赖经销商体系。在服务标准、价格体系上,容易出现混乱。尤其是在新能源时代,用户对“品牌体验”的要求更高。一个不一致的交付流程,可能就让潜在客户流失。
我们再看数据。2025年上半年,极氪平均成交价已突破25万元。而领克主力车型仍在15-20万元区间。这意味着什么?极氪已经成功上探,切入了传统豪华品牌腹地。而领克,还在与比亚迪、长安深蓝等自主品牌缠斗。品牌势能,早已不在一个层级。
有人说,领克可以转型做纯电。可以。但时机已晚。消费者的心智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提到领克,大家想到的还是“带沃尔沃标的小车”。提到极氪,想到的是“智能电动先锋”。先发优势,在科技行业,往往就是决定性优势。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品牌资产”的再分配。吉利用领克试水高端化。积累了经验。然后用极氪,all in电动化。结果是——极氪成了那个“成年儿子”,继承了家族的野心与资源。而领克,更像是“青春期的兄弟”,有个性,但缺乏方向。
未来呢?领克并非没有机会。它还有欧洲市场。还有性能车的情怀。但如果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快速补课,它的故事,可能会越来越难讲。毕竟,汽车行业的淘汰,从来不是一夜之间。而是温水煮青蛙。等你发现时,对手已经跑出好几个身位。
极氪会一直赢下去吗?不一定。小米、华为、小鹏都在虎视眈眈。但至少现在,它握有主动权。而领克,需要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不是改款,不是换标。而是——重新定义自己。否则,父子易位的故事,只会继续上演。
市场从不缺产品。缺的是,能定义时代的产品。极氪抓住了。领克,错过了。就这么简单。真的。太真实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