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就在上个月6号,福建莆田秀屿区那边传出个大消息,有人要在那儿建个轮胎厂,而且一年能生产1155万条轮胎。这是啥概念?相当于每天得往外运送三万多条轮胎,这规模可不是闹着玩的。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出手的这家企业背景相当硬。查了一下工商信息才发现,这个叫福建佳安橡胅的公司,说白了就是佳通轮胎的人在操盘。层层股权关系往上捋,重庆佳通百分百控股,重庆佳通又是佳通中国的全资子公司,这么一算,妥妥的佳通系血统。
说起来,佳通在轮胎这行当里混了这么多年,手里的牌一直打得挺稳。这次突然在莆田砸这么大笔钱,背后的算盘怕是打得啪啪响。
咱们得承认,莆田这地方选得真不赖。往北能辐射长三角那一片,往南可以覆盖珠三角,地理位置摆在那儿。再说了,福建这些年在制造业上的配套越来越完善,产业链该有的都有,物流也方便,从这儿把轮胎运到全国各地,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都能省不少。
看看这个项目的体量就知道人家玩得有多大了。1050万条轿车轮胎,105万条卡车轮胎,加起来就是那个吓人的1155万条。你想想,现在全国一年新增的汽车保有量也就那么些,这么大的产能投下去,得卖给多少车主才能回本?
关键是,人家这次玩的不是传统套路。环评文件里写得清清楚楚,这厂子要搞“智能化生产”。啥叫智能化?就是机器人上岗,自动化流水线,连生产数据都能实时监控。这年头,不跟上智能制造的步伐,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从车间布局到设备采购,佳通这次明显是冲着行业标杆去的。什么绿色生产、什么节能减排,这些环保指标一个都没落下。说难听点,现在不把环保做好,环评这关都过不了,更别提后面的建设和生产了。
不过话说回来,轮胎这行当现在可不太好干。国内大大小小的轮胎厂加起来几百家,竞争激烈得很。中策、玲珑、赛轮这些国产品牌这几年势头猛得很,米其林、普利司通这些洋品牌也没闲着,都在抢市场份额。佳通这时候扩产能,是真有把握还是在赌一把?
从市场角度琢磨,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现在新能源车卖得火热,电动车对轮胎的要求跟油车不一样,静音性要好,滚阻要低,还得耐磨。佳通说要搞“高性能轮胎”,八成就是盯上了新能源这块蛋糕。
再往深了想,华东和华南这两片市场对于轮胎企业来说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两个区域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高,消费能力强,谁能在这儿站稳脚跟,谁就掌握了话语权。佳通原来的几个厂主要集中在安徽、重庆那一带,现在在福建落子,明显是要把销售半径往东南沿海延伸。
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从环评公示到正式动工,中间还得走不少程序。按照正常流程,环评过了还得拿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一套流程走下来怎么也得大半年。如果进展顺利,明年下半年应该能看到厂房拔地而起。
从投资额度来看,虽然环评文件里没明确写要砸多少钱,但这种级别的项目,没个十几二十亿根本打不住。土地、厂房、设备、人工,哪一样都是大头。佳通敢这么豪横地掏钱,说明人家对未来市场还是挺有信心的。
再说说这1155万条产能意味着什么。拿轿车轮胎来说,平均一辆车配四条胎,那1050万条轿车胎能配套260多万辆新车。再看看卡车胎,一辆货车少说也得十来条轮胎,105万条也能装配几万辆货车。这些产能要是全部释放出来,对整个市场格局的冲击不会小。
当然了,产能是一回事,能不能卖得出去又是另一回事。现在消费者买轮胎越来越精明了,不光看价格,还要看品质、看口碑、看售后。佳通这些年在品牌建设上确实下了功夫,但面对那些老牌劲旅,想要抢市场份额还得拿出真本事。
从技术角度讲,轮胎制造看起来简单,其实门道多着呢。配方技术、结构设计、制造工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佳通敢打出“高性能”这张牌,说明在技术储备上应该有两把刷子。不过光有技术还不够,得把技术转化成产品优势,让消费者愿意掏腰包才行。
说到智能制造,这几年可是被炒得火热。传统轮胎厂改造升级,新建的工厂更是直接上马智能化设备。自动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对工人的依赖越少,生产效率越高,产品一致性也越好。这对企业来说能省人工成本,对消费者来说能买到质量更稳定的产品。
不得不说,莆田当地政府估计也挺欢迎这个项目。一个年产千万条轮胎的工厂落地,能带来多少就业岗位?能拉动多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能增加多少税收?这账地方政府肯定算得门儿清。
眼下,轮胎行业正处在一个挺微妙的阶段。一边是产能过剩的压力,一边是消费升级的需求,一边是环保政策的约束,一边是技术迭代的机遇。谁能在这个复杂局面里找到突破口,谁就能笑到最后。
佳通这次在莆田的布局,到底是深思熟虑的战略之举,还是跟风扩张的冒险之举?市场会给出答案。不过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人家至少在区位选择、产品定位、技术路线上做了不少功课。
有一说一,现在投资建厂可不比十年前那会儿了。环保审查越来越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佳通能在这个时间点拿出这么大手笔,要么是手里握着别人不知道的好牌,要么就是对自己的实力相当有信心。
看看这两年的轮胎市场,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薄。想要在这种环境里突围,要么靠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要么靠技术创新提升附加值。佳通这次扩产能,应该是想两条腿走路,既要规模也要技术。
从整个行业趋势来讲,国产轮胎品牌这些年确实在崛起。以前大家买轮胎首选洋品牌,现在很多车主开始认可国产货。不是说洋品牌不好,而是国产品牌性价比摆在那儿,品质也上来了,为啥非要多花那冤枉钱?
话说回来,佳通这个项目要是能按计划推进,对莆田当地的制造业发展肯定是个提振。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配套企业跟着来,就业机会跟着增加,这个良性循环一旦转起来,受益的不光是企业自己。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你是车主,在换轮胎的时候会考虑佳通这个牌子吗?是更看重价格,还是更在意品质?又或者说,你对这种大规模扩产能的动作怎么看?是觉得有市场前景,还是担心产能过剩?留个言,说说你的看法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