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市值1.2万亿美元,销量却只比比亚迪多20%:这场34%车主流失的败局,或许早就埋下伏笔
车友群里有人转了张图——某位刚卸任的跨国车企老总说,“十年后特斯拉可能就没了”。我盯着那张截图看了半天,想起上个月陪朋友去4S店的事儿。展厅里,销售小哥还在卖力推销Model Y的续航和智驾,但我朋友试驾完,转身就去了隔壁那家国产新能源店。后来他跟我说:“座椅能不能躺平、有没有按摩功能,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但坐进去那一刻,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话让我琢磨了好几天。
开了快十年车的人都明白,汽车这行当从来不缺“传奇”,但传奇能活多久,得看你有没有持续让人惊艳的本事。特斯拉这几年,似乎有点不一样了。
去年底我自己也看过新款Model Y。中控台还是那块光秃秃的大屏,座椅还是那个熟悉的硬度,内饰风格跟三年前几乎没变。转头去看国产新能源,同样价位的车,氛围灯能随音乐变色、后排带小桌板、座椅调节比我家沙发还灵活。这差距,说实话有点明显。
电池这事儿更有意思。以前聊电动车,绕不开特斯拉的电池技术,什么能量密度、快充速度,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两年,国内某些品牌的刀片电池悄悄迭代了好几轮。账面数据或许不算最亮眼,但胜在稳——针刺测试没起火、成本还能压下来不少。跑网约车的师傅们现在更愿意选哪款电池的车,答案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
有个数据挺能说明问题:前两年,换购电动车的特斯拉车主里,大概六七成还会继续买特斯拉。现在这个比例掉到了三成多。为啥?一位朋友说得挺直白——“第一辆车买特斯拉是冲着新鲜劲儿,第二辆车不买了是因为想明白了自己要什么。”售后约个时间得排好几天、系统更新一年才三次、内饰几年不换样,这些细节堆起来,慢慢就磨掉了最初的那股热乎劲儿。
价格也值得琢磨。特斯拉市值摆在那儿,是比亚迪的将近四倍。但销量呢?前三个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124万辆,比亚迪103万辆,就多了20%出头。这账怎么算都觉得有点不对劲。华尔街那边已经有人开始质疑估值了,有家投行直接把目标价砍了70美元。资本市场的风向,有时候比销量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当然,特斯拉也在调整。上海工厂据说在试新工艺,欧洲那边推了些订阅服务。但对手的节奏更快——你一年推一款改款车,人家一年能出七八款新车;你搞三次系统更新,人家能推十几次。这种速度差,在现在这个市场里,多少显得有点吃力。
还有个现象挺微妙。这两年,某位大佬把不少精力放在了AI、机器人这些新项目上,汽车业务在公司内部的优先级似乎没以前那么高了。这事儿外人不好评判,但从产品端能感觉出来——新鲜感少了,迭代慢了。一个企业的掌舵人如果不再把主业当核心,那这摊子事儿能做多好,确实得打个问号。
电动车这个赛道已经变了个玩法。前几年拼的是谁先把电动车做出来,现在拼的是谁能把车做得更便宜、更实用、服务更到位。技术领先或许还能撑一阵子,但效率、成本、用户体验,这些看着不起眼的东西,往往才是决定输赢的关键。有位供应链的朋友私下跟我说,某些环节的成本差异能到两成左右,这个差距放在百万辆的销量上,数字相当可观。
至于十年后会怎样,我不敢瞎猜。毕竟它曾经教会了整个行业电动车该怎么玩,这份功劳摆在那儿。但如果一直吃老本,日子大概不会太好过。汽车行业从来不缺后来者居上的故事,也从不缺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悄悄退场的案例。
最后说句实在话:作为车主,咱们其实不在乎哪家品牌能活到最后,在意的无非是能不能花合理的钱,买到靠谱的车,享受舒心的服务。谁能做到这几点,市场自然会给答案。那34%选择离开的车主,或许已经用脚投了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