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费了那么大劲限制华为,结果到底打了谁的脸?” 这个问题,放在当下的科技产业语境里,答案在吉娜·雷蒙多的一番言论中愈发清晰。
作为美国前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近日公开表示,美国两届政府很多官员本以为能让华为“一瘸一拐”,可现实是华为不仅没倒下,反而更强大,还造出了“令人难以执行的芯片”;她还问“有人坐过比亚迪的车吗”,直言那是“华丽且性能非常好的漂亮产品”,并认可中国有一套“非常有效的产业政策”。这些话,从一位美国前高级官员口中说出,分量可不轻。
回顾雷蒙多在任时的访华经历,更具戏剧性。当时她气势汹汹来华,没想到华为在她访华期间悄悄发布了 Mate 60 系列手机,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直接打了一场漂亮的 “科技翻身仗”。这事儿当时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调侃,雷蒙多这是 “千里送人头,给华为新品发布会当了背景板”。
就说芯片,华为推出的麒麟芯片系列,在被卡脖子后,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实现了技术突破,让美国的限制措施成了“纸上谈兵”。这背后是华为多年来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每年把营收的10%以上砸进研发,累计专利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这种韧劲,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真金白银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堆出来的。
再看比亚迪。从电池领域起家,一路做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的崛起堪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它的车型覆盖了从经济实用到高端豪华的各个区间,像汉、唐系列,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都很受欢迎。
雷蒙多坐过比亚迪的车后给出的评价,其实也是全球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比亚迪的成功,离不开对技术的执着,它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的核心技术,还搭建了垂直整合的产业链,成本控制和产能爬坡能力在行业里都是顶尖的。
那中国的产业政策到底“有效”在哪里?
以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为例,国家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扶持、资金引导,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早期的补贴政策虽然有争议,但确实培育出了市场,让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有了成长的土壤;
在半导体领域,大基金的投入和一系列支持政策,也让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
这种政策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造血”,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最终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最近网上关于华为和比亚迪的新闻也不少。华为刚发布的新款手机,搭载了最新的麒麟芯片,性能和功耗表现都很亮眼,直接带动了销量,让不少人感叹“华为回来了”。
比亚迪呢,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欧洲、东南亚的门店越开越多,还和当地的车企、经销商展开合作,全球化布局越来越稳。
这些最新动态,都是对雷蒙多言论的最好佐证——中国科技企业不是被打压就会垮掉,反而会在压力下成长得更壮实。
网友们对这些事的点评也很有意思。
有人说“美国越限制,华为越厉害,这是定律了”;还有人调侃“雷蒙多这是实地考察后,被中国制造圈粉了吧”;
对于比亚迪,网友们开玩笑“现在路上的比亚迪越来越多,以后美国官员怕是要天天坐比亚迪了”。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调侃:“美国一些政客啊,在任的时候变着法儿打压中国企业,退休了就开始说中国好话,当中国产品代言人,这反差也太大了!”
其实,不管是华为还是比亚迪,它们的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只能靠自己拼。美国的限制,反而成了中国企业创新的催化剂。
雷蒙多的这番话,不管她主观意图是什么,客观上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真实实力。
对于我们科技工作者和关注产业发展的人来说,这事儿也挺有启发。它让我们明白,只要方向对了,肯下苦功,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华为的芯片、比亚迪的汽车,都是中国科技和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鲜活案例。
接下来美国的限制可能还会继续,但只要中国企业保持这种创新的劲头,国家的产业政策继续给力,我们一定能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到那时候,类似雷蒙多这样的评价,只会越来越多。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谁也挡不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