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汽信科发布了《全球汽车新能源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全球汽车混合动力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以及《全球汽车纯电动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三份最新榜单。
三大榜单的公布,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全球领先地位,在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核心技术领域,中国车企占据了榜单的半壁江山,累计占据了17个席位。
而比亚迪在这三份榜单中,更是全面领先霸榜,为行业呈现了一份令人震撼的成绩单。
在《全球汽车新能源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中,比亚迪秀出全球专利榜单成绩,以7992项专利高居榜首;
在《全球汽车混合动力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中,比亚迪以632项专利领跑;
而在《全球汽车纯电动技术中国专利授权量排名》中,比亚迪则以5845项专利形成对其他企业的碾压优势。
专利数量的背后是比亚迪持续多年的高强度研发投入,从电池材料、电芯设计到整车集成,从混合动力系统到纯电驱动平台,比亚迪构建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生态。
而且比亚迪的专利不仅仅是在数量上领先,在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上也表现优异,如今比亚迪全球销量持续飙升,海外市场增长迅猛,便展现出了技术赋能产品的良性循环。
当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不只是体现在比亚迪一家车企身上,除了比亚迪以外,长城、北汽、吉利、一汽、奇瑞、上汽、广汽等老牌中国车企均出现在专利榜单上。
这些老牌国产车企凭借多年积累的制造经验与研发基础,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
与这些老牌国产车企在专利榜单的耀眼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网络造势声音比较大的华为、小米、理想等新势力企业,这次并未出现在三大榜单的前十名中。
这一现象,引发了外界对跨界造车技术积累的深入思考,毕竟大量的专利的积累需要靠时间的沉淀。
比如专利榜单排名第一的比亚迪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在2003年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经过近20年的持续投入才形成了今天的专利优势。
虽然华为、小米、理想这些车企也申请了不少专利,但造车时间毕竟没有比亚迪等老牌车企长,数量上难以与传统车企抗衡实属正常。
另外,造车新势力的技术聚焦也与传统车企的方向形成了差异,以小米为例,其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智能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系统、三电系统、车载控制与结构等领域。
华为亦是如此,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排名中领先,华为凭借其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先天优势,将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与汽车深度融合,开辟了自身的技术赛道。
不过无论是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老牌车企更注重的三电技术,还是新势力在智能化、网联化上开辟的技术赛道,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要成为互补关系。
未来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需要将这两种技术路线深入融合。
而这点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很早以前就看透了,并用12字概括为:“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