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你出门,是不是感觉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像免费发的?前几年还算个稀罕物,现在堵车的时候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跟韭菜地似的。乘用车市场的新能源革命,感觉已经不是搞不搞的问题,而是谁搞死谁的问题。
但这里面有个特别魔幻的角落,就是拉货的卡车。
按理说,新能源卡车,尤其是重卡,市场增幅比坐了火箭还快,动不动就同比暴增百分之一百八。资本闻着味儿就来了,一群打着“颠覆者”旗号的卡车新势力,拿着几十个小目标的融资,PPT做得比车还漂亮,高调宣布要给传统卡车巨头们一点小小的互联网震撼。
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集体趴窝。今年所有新势力加起来,市场份额连4%都不到,基本就是个统计误差。
这就很黑色幽默了。一边是海水,火焰山一样的市场增量;另一边是火焰,冰窟窿一样的市场表现。这帮新势力,到底是怎么把一手天胡开局,打得连裤衩都快输没了的?
很简单,他们从根上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错把生产工具当成了时尚单品。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复刻特斯拉的奇迹,实际上,他们是在跟一群只认“回本周期”的包工头,推销镶了钻的锤子。
你觉得包工头会买吗?
1
咱们得先搞明白,买卡车的人和买特斯拉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物种。
买一辆家用电动车,消费逻辑是复杂的,里面混杂着对科技的向往、对环保的自我标榜、对社交货币的需求,甚至还有对省下那点油钱的窃喜。本质上,这是一笔感性消费,只要车子够酷,续航别太拉胯,很多人是愿意为那些“然并卵”的智能功能买单的。
但买卡车,尤其是重卡,逻辑就四个字:赚钱机器。
司机师傅和物流老板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者。他们看一辆车,脑子里自动运行的是一个Excel表格。车价多少?一公里电费(或氢费)多少?保养贵不贵?出勤率高不高?几年能回本?二手车能卖多少钱?

每一个问题,都直击灵魂。他们不在乎你的中控大屏能不能刷抖音,也不关心你的智能座舱是不是用了Nappa真皮。他们只关心这台机器能不能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吃得少,干得多,还不容易生病。
这就是第一性原理:卡车不是用来开的,是用来“算”的。
而我们的卡-车-新-势-力,是怎么玩的?他们带着乘用车领域那套“用户体验至上”的屠龙术杀进来了。
他们讲自动驾驶,讲智能网联,讲数字货舱,故事一个比一个性感。DeepWay、零一汽车这些玩家,动不动就说自己是“软件+硬件+数据”三位一体,要用科技重新定义物流。听着是不是特耳熟?这不就是蔚小理们玩剩下的套路么。
问题来了。你吹上天的L3级自动驾驶,能帮司机师傅在国道上少踩几脚刹车吗?在复杂的货场里,你的AI能比得上一个抽了十年烟的老调度员吗?你那个炫酷的智能座舱,能让每趟货多赚三百块钱吗?
不能。
在商业化没有大规模落地之前,这些所谓的“智能化”,对于追求极致性价比的终端用户来说,不仅不是增量价值,反而是成本负担。这就好比你给一个天天搬砖的工人推荐一块百达翡丽,说它计时精准,工艺精湛。大哥,他需要的是一块怎么摔都摔不坏的卡西欧,OK?
传统巨头们,比如解放、重汽,他们转型是慢,看着笨重。但他们笨重得像一头大象,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跟司机和车队打交道,对成本的理解已经刻进了DNA。他们的新能源卡车可能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但胜在皮实、耐用,而且最重要的,服务网点遍布全国犄角旮旯,车坏在半路,一个电话过去,半小时内就有人提着扳手来救你。
这种安全感,是再牛逼的PPT也给不了的。新势力的融资报告,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看着光鲜亮丽。但传统巨头们的优势,是那份枯燥的财报,虽然不好看,但现金流是真的,肝上的阴影也是真的没有。
2
如果说产品定位的错乱是战略上的天真,那在生产制造和商业落地上,新势力们就是实实在在的“瞎积薄发”了。
造车,尤其造卡车,是个重工业的活儿,门槛高得离谱。它不像写代码,几个天才码农关在小黑屋里就能攒出一个APP。卡车要面对的是几十吨的载重,上百万公里的生命周期,以及各种极端路况的摧残。这背后需要的是深厚的工业底蕴、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和严苛的质量控制。
传统车企玩了几十年,哪个不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他们踩过的坑,比新势力工程师喝过的咖啡都多。
新势力呢?大多是科技公司背景,手里有技术,有算法,但就是没有造车的基因。让他们攒个样车出来,没问题。但要实现“从1到1000”的规模化量产,还要保证每一台车的可靠性都一样,那就太难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牛皮吹出去了,车交不出来。就算交出来几台,也是小批量试产,三天两头出点小毛病,用户口碑根本立不起来。
更要命的是,资本的耐心是有限的。
前几年,新能源是风口,VC们觉得投卡车新势力,就像当年投蔚小理一样,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以为这是一门“快种快收”的生意。大笔的钱砸进来,期待着新势力们能迅速占领市场,然后IPO敲钟,大家财富自由。
结果他们发现,商用车这块地,不仅贫瘠,而且耕作周期还特别长。研发要钱,建厂要钱,铺渠道要钱,搞售后更是个无底洞。钱烧了几个亿进去,连个响都听不见。
眼看短期内无法商业化变现,资本的热情迅速冷却。以前是追着你投,现在是你求着他,他都得问一句: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你的护城河在哪里?
新势力们被问得哑口无言。他们的故事,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一文不值。创业不是上风口,是上火山口,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是直接变成一个熟人。这场资本退潮,让所有人都看清了,那些曾经被吹捧的“颠覆者”,很多只是穿着皇帝新衣的裸泳者。
3
那么,卡车新势力就彻底没戏了吗?是不是只能等着被传统巨头和徐工、三一这种跨界巨鳄组成的“复仇者联盟”给活活挤死?
倒也未必,但想活下去,就必须换个活法。
首先,得放下身段,别再做“技术颠覆者”的白日梦了。市场已经用脚投票了,用户不吃你那一套。你得老老实实回到卡车的本质——生产工具。
你的技术应该用在哪里?不是用在给司机放电影的大屏上。而是用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实在在地降低车辆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比如,通过更牛逼的电控技术,让车子每公里能多省几分钱电费;通过大数据预测性维护,减少非计划性停机时间。把技术“喂到嘴里”,让用户能直接感受到好处。

其次,要聚焦,再聚焦。别总想着搞个“大而全”的产品线,跟传统巨头全面开战。你没那个实力。找一个细分场景,比如港口内倒、城市渣土、矿山运输,把这个场景的需求研究到极致,做出一款这个场景下的“神器”。
先在一个点上打透,形成壁垒,建立口碑,然后再图谋扩张。这才是小公司的生存之道。什么?你说这样格局太小?大哥,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从“卖车”思维,转变为“卖服务”思维。
未来的商用车竞争,绝对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整个生态的博弈。车只是一个载体,真正的价值在于围绕这台车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包括金融方案、能源补给、车队管理、售后维保等等。
新势力们能不能活下去,就看他们能不能搭建起这么一套服务体系,成为物流老板们的“运营赋能管家”。如果你不仅能提供一台好车,还能帮他省钱、帮他管理、帮他解决麻烦,他凭什么不选你?
说白了,国内外卡车新势力集体遇阻,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一场深刻的行业价值回归。它把那些靠着讲故事、吹牛皮混进来的投机者狠狠地洗了出去。
当资本的潮水退去,喧嚣散尽,大家才发现,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概念如何花哨,最终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并能把每一分钱都算清楚的企业。

对那些还在牌桌上的幸存者来说,这既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当价值成为唯一的标尺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