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荒”这阵风是怎么吹起来的?最近汽车圈的热议焦点炸了,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事件竟然一起冲上了热搜。上汽MG4530智趣版交付时,搭载的原本瑞浦兰钧电池悄然换成了宁德时代;智界品牌旗下的车型部分批次也从中创新航的电池改成了宁德时代。原因呢?官方给出的说法是“产能不足”。不过,明里暗里吃瓜的群众和行业大佬早就看出了猫腻这真的是产能不足,还是另有隐情?
先是上汽MG方面,它们解释说,动力电池供应商的产能跟不上热销订单,只好“病急乱投医”,从宁德时代搬来了替代电池。为了守住10月交付的承诺,怎么说也得硬着头皮走捷径不是?话语间透着点无奈,但消费者买单之后,电池品牌居然换了,自然引发一波质疑这事儿合理吗?厂商解释倒是挺“走心”的,说都提前备案了,还细致到质保政策和功能配置都一样,那么既然没区别,怎么换电池还都挑宁德时代呢?这难免让人犯嘀咕。
再来看智界汽车的“电池换代”事件。智界那些低配型号原定使用的是中创新航的电池,结果因为“供不应求”,临时决定用宁德时代的混排包顶上。这事可不算小打小闹,毕竟中创新航的电池业内评价都不错,“谁抢到谁赚到”这种说法未尝没有市场。但奇怪的是,业内专家纷纷表示,动力电池这一领域目前的产能早已是过剩状态,这个说法是不是不太成立?难不成,是宁德时代的电池性价比和市场话语权太香了?
其实,绕来绕去,这背后折射的还是动力电池行业更深层次的问题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愈发显现。虽说总产能看起来“爆棚”,但高端电芯却“供不应求”。尤其是技术快速迭代,消费者要的是更快的充电速度、更耐用的电池寿命,导致不少三流厂商的落后产能直接“吞噬”。那么像宁德时代这种龙头企业,技术和成本都被公认较强,自然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不过,光看工商业媒体的采访说辞,吃瓜群众不禁疑问车企随意更换电池,到底有没有提前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呢?车就是我们开,电池换了性能影响不影响,谁来给我们购车者一个明白?行业人士说,这事没那么简单,听起来更换电池必须有结构复杂的国家强检流程保障消费者权益,但从工信部到厂商,各方对备案问题的态度都有点含糊,这就给人留下了无数猜想的空间。
而更深一步分析,近年来动力电池生产并非单纯增产或减产的问题,其背后体现出一场“淘汰赛”。曾经为了抢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红利,厂商干劲十足,结果埋下了产能爆雷的隐患;到了今天,成千上万不达标准的生产线被直接甩出局,头部企业的风头愈发旺盛。不难看出,问题不仅是生产是否跟得上,而是行业内部竞争与政策影响的交织戏码正在加速上演。
市场需求也在推波助澜。储能电池需求的爆发,层层影响整个产业链,头部玩家几乎形成一骑绝尘的景象。再加上今年政策的限制,各国间锂电池领域的博弈愈演愈烈,这让国内市场的混乱局面更催生忧患。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者可能担心我买的车会不会被默默换了一颗“有点问题”的电池?厂商的解释能不能打消疑虑,还是感染了“踢皮球”的毛病?
所以问题来了,谁该为这类“换电池事件”埋单?车企有自己的难处,消费者担心权益受到牵连,行业专家更是质疑电池供应链的问题根本原因。最后,跑得最快的宁德时代,在这场暗流涌动的竞争中又能持续领先多久?迎合市场并不难,难的是在激烈的淘汰中保持初心。
我们不妨想想产品是给用户服务的,服务是给消费者体验的,那厂商的弯道超车与解释,最终会否真正打消用户的顾虑?消费者权益真的可以被这么轻易地忽略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