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金主”集体隐身,成都车展超豪品牌连展位都嫌贵?

当成都车展的媒体日门票首次以100元价格向公众开放时,这个曾经象征行业话语权的“特权门槛”悄然崩塌。

更具隐喻意味的是,往年为媒体精心安排的头等舱机票与五星级酒店,今年在宝马、奔驰等品牌的行程表中集体消失——这场始于展台的变革,正在呈现不一样的中国汽车行业底层逻辑。

展台背后的话语权转移

16号馆的变化最具标志性:曾经的“豪车专馆”如今被小米、红旗等品牌占据,保时捷、宾利等超豪华品牌集体缺席的空位上,矗立着比亚迪“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的动态演示区。这种空间重构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权力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昔日“金主”集体隐身,成都车展超豪品牌连展位都嫌贵?-有驾

豪华品牌的集体退场并非偶然。保时捷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同比暴跌28%,玛莎拉蒂同期销量仅384辆,参展成本与实际转化的严重失衡,迫使这些品牌重新评估车展价值。

一位不愿具名的豪华品牌市场总监坦言:“搭建一个800平方米的展台需要500万-800万元,但有效线索转化率不足1%,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难以持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主品牌的“包馆豪横”。比亚迪独占9号馆,将王朝、海洋、仰望等全品牌矩阵与兆瓦闪充技术专区融为一体。

昔日“金主”集体隐身,成都车展超豪品牌连展位都嫌贵?-有驾

奇瑞携五大子品牌占据5号馆,威麟品牌以“全球智能皮卡生态”定位强势回归;长安汽车在10号馆展示福特烈马新能源全球首秀与阿维塔改款车型。

这种集中式展示不仅形成技术协同效应,更通过场景化体验将冰冷的参数转化为可感知的用户价值。

车展时间线的“去中心化”:车企用脚投票的新选择

今年成都车展的时间线排布,更直观地暴露了车展吸引力的衰减——与去年仅宝马等少数品牌为媒体提供参展支持不同,2025年车企集体选择“绕开”媒体日,将核心活动分散在车展前后。从8月25日起,问界率先开启新车发布活动,26日捷途紧随其后推出新款车型,27日坦克品牌的上市发布会接档,28日岚图知音持续炒热车展,直至29日车展开幕当天晚上,通用才压轴举办品牌活动。

昔日“金主”集体隐身,成都车展超豪品牌连展位都嫌贵?-有驾

这种“错峰扎堆”的背后,是车展聚光效应的大幅减弱。当所有品牌都挤在车展窗口期发声,原本的“流量高地”变成“信息红海”,单个品牌的声量被严重稀释。更关键的是,在这一系列分散活动中,能为媒体提供当天机酒支持的企业少之又少——对比往年豪华品牌“全包式”接待,如今的车企更倾向于控制成本,将资源投入到精准触达用户的小范围活动中,而非依赖车展的泛流量曝光。这种策略调整,本质上是车企用行动投票:当车展不再是品牌传播的“必选项”,其作为行业核心平台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

市场环境的颠覆性变革

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临界点,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消费者购车决策的核心要素从品牌溢价转向技术体验,续航里程、智能驾驶、充电效率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这种转变在车展现场直观体现:华为乾崑智驾方案覆盖超80%国内主机厂,Momenta与全球十大车企中的7家达成合作,二者市占率接近九成。当仰望U8在室外展区演示应急浮水功能时,围观人群的惊叹声中已难觅传统豪华品牌的身影。

昔日“金主”集体隐身,成都车展超豪品牌连展位都嫌贵?-有驾

编辑

自主品牌的技术自信正在重塑行业标准。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实现“油电同速”,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在-40℃环境下仍能启动,这些突破让“中国智造”从追赶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更具深意的是,这种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市场主导权——1-7月自主品牌零售份额达64%,较去年同期增长6.9个百分点,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突破60%。

行业生态的重构与启示

豪华品牌的参展逻辑正在瓦解。劳斯莱斯转向私密品鉴会,兰博基尼加大品牌体验中心投入,这些调整折射出目标客群的精准触达需求。

与之相对,比亚迪全品牌霸馆,通过闪充、天神之眼系列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将流量思维注入车展生态。

昔日“金主”集体隐身,成都车展超豪品牌连展位都嫌贵?-有驾

这种分化预示着未来车展将呈现“两极化”:自主品牌构建技术壁垒,豪华品牌深耕圈层运营。

媒体角色的转变同样耐人寻味。当传统豪华品牌的发布会从媒体日日程中消失,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解读会成为新焦点。这些场景标志着媒体报道的重心从品牌叙事转向技术叙事。

综述

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中国汽车产业完成了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赢市场”的蜕变。当保时捷帕拉梅拉的促销横幅与玛莎拉蒂的清仓甩卖形成荒诞对照时,比亚迪、奇瑞等品牌的展台正在书写新的行业史。

成都车展的“变味”,实则是中国汽车工业破茧重生的阵痛与荣耀——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曾经的配角已登上舞台中央,而那些固守传统的豪华品牌,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这个新时代定义“豪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