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走进4S店,销售笑着告诉你:“这车,比一线豪华品牌还贵不了多少,但安全、用料、气场,全给你拉满了。”你信吗?更离谱的是,这车曾经顶配卖55万,如今裸车价直接砍到26.8万——不是低配乞丐版,是正儿八经的中高配车型。这不是段子,是眼下沃尔沃S90正在上演的“价格雪崩”。
这不是简单的促销,而是一场豪华品牌的“身份焦虑”大爆发。我们习惯性地把BBA当作豪华车的门槛,但有没有想过:当一辆车从设计到用料都走“北欧极简高级感”路线,全系标配City Safety、真皮座椅、宝华韦健音响(高配),后排空间堪比行政级D级车,却卖着B级车的价,它到底算不算“豪华”?或者说,我们对“豪华”的定义,是不是该重新洗牌了?
先看数据。2024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近12%,而同期新能源豪华品牌如蔚来、理想却在高歌猛进。传统豪华阵营里,奔驰E级、宝马5系动辄加价或优惠几万,而S90的终端优惠一度突破25万。有杭州的车主告诉我,他提的B5智雅版,裸车26.8万,落地不到30万,配置比奥迪A6L低配还高,价格却低了整整15万。你说这叫不叫“跳水”?
但低价背后,是妥协,还是清醒?
很多人说沃尔沃“卖不动”,是因为“不保值”“小众”“像老板车”。可换个角度看:它全系没有花里胡哨的联屏、没有强行堆砌的科技感,甚至连车机系统都坚持用原生安卓,只为稳定流畅。它的安全测试至今仍是全球最严标准之一,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常年满绩。2023年,S90在欧洲的事故致死率是同级车型中最低的——这不是宣传语,是真实数据。
这就引出一个反常识的问题:如果一辆车把钱都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车身结构、钢材强度、气囊数量、底盘调校——它是不是更值得信赖?而我们是不是被“车标”和“屏幕尺寸”绑架得太久了?
我朋友老陈,开过三年奔驰E300L,后来换S90,说的第一句话是:“原来安静,是能听得见后座孩子呼吸声的那种。”他说,以前在E级上觉得“有面子”,现在在S90上觉得“被照顾”。一个细节:S90的座椅填充物软硬适中,长途驾驶腰不酸;而某德系对手,为了“运动支撑”,坐久了像被夹着。
但这不意味着它完美。沃尔沃的车机反应速度仍被吐槽,4S店服务网点不如BBA密集,二手车商收车时总要多砍几万。这些“短板”真实存在。可问题是:我们买车,到底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还是让自己过得舒服?
更值得玩味的是行业趋势。电动化浪潮下,沃尔沃宣布2030年全面转型纯电。这意味着,像S90这样的燃油旗舰,正在进入“清仓倒计时”。厂家宁愿降价保量,也不愿库存积压。某种程度上,这波“跳水”不是偶然,而是战略性的退场仪式。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26.8万买一辆曾经55万的豪华C级车,是捡了便宜,还是接了“烫手山芋”?
或许答案不在车本身,而在你怎么定义“价值”。如果你追求的是品牌溢价、社交属性、转手时少亏点钱,那S90可能真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要一辆安静、安全、有质感、不张扬却处处替你考虑的车——它可能是当下中国市场,性价比最“反内卷”的选择。
只是,当一个品牌用价格撕开市场的口子时,我们该为它的务实鼓掌,还是为豪华的贬值叹息?下一个五年,当电动车彻底主导市场,我们会不会突然怀念:那个愿意为一块实木饰板、一克空气净化多花成本的“笨”车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