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省100块成本,比亚迪的“救命系统”学会了撒谎:正常时报警,危险时沉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的车亮着警报告诉你它可能要炸了,但你压根不知道它是不是在跟你开玩笑。

为了省100块成本,比亚迪的“救命系统”学会了撒谎:正常时报警,危险时沉默-有驾

这种感觉,法学老师詹正平算是体验得明明白白。原本一场说走就走的青甘大环线自驾,充满了诗和远方的美好想象,最后硬生生被一套“薛定谔的胎压监测”系统,搞成了一出公路惊魂记和行为艺术大赏。

故事的开场平平无奇,主角是詹老师和他租来的一辆当红炸子鸡——比亚迪秦L DM-i。车行驶在路上,仪表盘突然亮了,中控大屏紧跟着弹出“胎压不足操作指引”,气氛瞬间就紧张了起来。

为了省100块成本,比亚迪的“救命系统”学会了撒谎:正常时报警,危险时沉默-有驾

紧张在哪?紧张在这辆高科技的新能源车,居然不显示具体的胎压数值。这就很魔幻了,它只告诉你“有情况”,但具体是什么情况,你自己猜。没工具,没数值,詹老师只能靠着祖传的肉眼观察法和耳朵听诊法,判断出左后轮可能在漏气。

行吧,听人劝吃饱饭,听系统指引保平安。他老老实实按照指引加了补胎液,心里想着这下总该万事大吉了。

结果,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车开着开着,“砰”的一声,胎爆了。

那一刻的绝望与愤怒,大概只有在荒无人烟的高速上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换轮胎,更骚的操作来了。维修师傅顺手一测,发现另外三个没爆的轮胎,冷态胎压居然高达3.1bar,远超车门上推荐的2.5bar。

问题是,对于这种明显超标的“高压”状态,那套号称“守护神”的胎压监测系统,从头到尾屁都没放一个。它就跟个选择性失明的保安,只管小偷翻墙,不管住户在家里纵火。

詹老师当时就懵了,但他还得赶路。他让师傅把所有轮胎都调到标准的2.5bar,做了胎压复位,然后怀着忐忑的心情继续上路。

你猜怎么着?没开多远,警报又响了。

这下詹老师彻底陷入了哲学困境。下车一看,轮胎好好的,毫无异常。可上次的爆胎经历还历历在目,这警报他到底是信还是不信?信吧,万一又是误报,再加补胎液,好好的轮胎就得遭罪。不信吧,万一这次是真的呢?在大柴旦到德令哈这种鸟不拉屎的高速上,再爆一次胎,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租车公司远在五百公里外,爱莫能助。詹老师和他媳妇,就在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速上,进行了一场关于信任、风险与人生抉择的深刻博弈。

最后,詹老师一咬牙,赌了。他决定不理会这个“狼来了”的警报,先开到服务区再说。

结果你懂的,服务区的维修师傅检查后,一脸无辜地告诉他:胎压完全正常。

那一刻,詹老师的愤怒值瞬间拉满。搞了半天,这一路的提心吊胆,全是系统跟他开的一个恶劣玩笑。这个胎压监测系统,就像一个精神分裂的哨兵,敌人来了它打瞌睡,自己人路过它拉警报,还附赠一套错误的作战指南,引诱你对自己人开火。

一个常年跟法律条文和证据打交道的法学老师,被这套不讲道理的系统彻底激怒了。他决定不走了,放弃原定的旅游计划,就在这,用这辆车,做一个严肃的、科学的、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实验”。

他要搞清楚,这个“哨兵”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

他先把右前轮的胎压干到4.0bar,一个足以让任何懂车的人都心惊肉跳的数值,然后开车上路。系统沉默。他又把右后轮也打到4.0bar,继续开。系统依然沉默。

事实胜于雄辩。这套系统在胎压正常时会撒谎,在胎压异常高时却成了哑巴。詹老师心都凉了,一款年销近40万辆的明星车型,在关乎身家性命的基础安全环节,竟然埋着这么大一个坑?这已经不是产品问题了,这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无情背刺。

这套“不可靠的哨兵”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般的客服沟通后,比亚迪方面终于给出了官方解释。这解释,技术上没毛病,但听起来更让人火大。

原来,市面上的胎压监测系统(TPMS)分两种:直接式和间接式。

直接式,简单粗暴,就是在每个轮胎里装个压力传感器,实时告诉你胎压是多少,高了低了都报警。优点是精准、可靠,缺点是贵。目前市面上9万块以上的车,大多标配这玩意儿。

间接式,就比较玄学了。它不直接测压力,而是借用ABS系统的轮速传感器,通过比较四个轮子的转速差来“猜”胎压。逻辑是这样的:哪个轮胎气压低了,滚动半径就变小,转速就比其他哥仨快,系统一发现这个“异类”,就报警。

骚就骚在这里。间接式监测的本质,是“找不同”。

这就完美解释了詹老师的遭遇。当四个轮胎因为海拔、温度升高而胎压“共同富裕”,一起飙到3.1bar时,因为大家的转速变化趋势一致,没有产生明显的差异,所以系统觉得“一切正常”,于是它就心安理得地睡大觉。只有当一个轮胎突然漏气,成了那个跑得最快的倒霉蛋,系统才会被惊醒,然后拉响警报。

至于为什么胎压正常时会误报,官方解释更绝了:路况复杂啊,转个弯啊,路面不平啊,都可能引起轮速的瞬时变化,ECU(行车电脑)又很敏感,它觉得“可能有问题”,就报了。

为了省100块成本,比亚迪的“救命系统”学会了撒谎:正常时报警,危险时沉默-有驾

这叫什么?这就叫“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只不过错杀的是车主的神经和钱包。

而詹老师那个4.0bar的极限测试为什么没报警?因为间接式系统需要车辆跑到一定速度、开上一段距离后才能被“激活”,你原地或者低速搞事情,它根本不理你。

说白了,间接式胎压监测就是一个糊涂蛋系统,它只在特定的、理想的、差异化明显的工况下才可能起作用,对于更多潜在的风险,比如多轮同时过高或过低、缓慢漏气等,它基本就是个摆设。

更关键的是,国标GB 26149-2017只规定了车必须有TPMS,但没强制规定必须用哪种。这就给了车企巨大的操作空间。

于是,一幅清晰的商业图景浮现了:高配给直接式,彰显尊贵;低配上间接式,主打一个“有”。这套路,不止比亚迪,几乎是整个行业9万元以下车型的潜规则,甚至一些合资品牌的丐版车也在用。

车企的算盘打得噼啪响。一套直接式TPMS,车主自己去汽配城加装,大概要350块。而主机厂规模化采购和产线安装,成本能压到100-200块。

就为了这百来块钱,车企可以在每一台低配车上省下一笔成本。乘以几十上百万的销量,那就是一笔足以让财报变得更好看的巨款。

这笔账,企业会算,消费者却很难算。

在选车的时候,谁会趴在配置表的角落里,去研究“胎压监测”这四个字后面,到底藏着“直接式”还是“间接式”的天壤之别?消费者的注意力,全被那些更大、更亮、更智能的东西吸引走了:超大的中控屏、L2级辅助驾驶、零百加速、女王副驾……这些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

胎压监测这种东西,就像你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一旦它出了问题,或者干脆就是个样子货,那是要命的。

最终,就形成了这个魔幻的闭环:车企为了“降本增效”,心照不宣地在低配车上使用廉价但不可靠的间接式系统。消费者在购车时被更显性的配置蒙蔽,不会因此影响购买决策。直到日常使用中被频繁的误报和关键时刻的失声折磨得死去活来,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用真金白银买来的“安全感”,竟然如此廉价且虚幻。

所以你看,最终,科技的进步,往往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把你逼回原始社会。你买了一辆能实现部分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却要像你爷爷当年开拖拉机一样,每次出门前都得绕车一周,用脚踹踹轮胎,凭感觉判断它是否安全。

你以为你买的是省心,其实你买的是一次次站在人生岔路口的“赌局”。而你每次下注时,耳边仿佛都回响着那个“精神分裂”的警报声,它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理:

相信科学,但别全信,尤其当科学需要为成本让路的时候。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