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刷手机看到东京车展的照片,日本品牌展台挤满闪光灯,丰田本田摆出最新车型,像在开家族聚会。可镜头一转,中国比亚迪的展台竟被当地媒体围得水泄不通,有日本工程师拿着卷尺蹲在电动车门前测量,这个画面是不是暗示着某些变化正在发生?
比亚迪这次带来为日本定制的迷你电动车,连车名都改用当地熟悉的称呼。更让日本同行坐不住的是那台计划两年后上市的纯电卡车,完全按照日本狭窄街道设计。想想看,当东京菜市场的送货大叔开始用中国制造的电动卡车运生鲜,这画面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日本铃木社长公开表达担忧,说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戒心正在消退。他盯着比亚迪展台那些符合日本轻型车标准的车型,仿佛看见自己最熟悉的战场闯进了新选手。这种焦虑很真实,就像班级里常年考第一的学生,突然发现转学生用新解题思路抢走了风头。
其实比亚迪早在十年前就悄悄进入日本商用车市场。现在全日本从北到南的公交线上,都能看到比亚迪电动巴士的身影。这些安静行驶的车辆像移动的广告牌,让习惯汽油车的民众逐渐改变看法。当初谁会觉得中国汽车能跑进汽车强国的主干道呢?
今年前三个季度,比亚迪在海外卖出七十多万辆车。他们在六个国家建了工厂,泰国工厂投产时当地农民围着新车拍照。这种扩张速度让人想起手机行业的格局变化,只不过这次换成了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
日本民众对新能源车态度矛盾。他们热爱本土品牌,但年轻人开始计算充电比加油省多少日元。主妇们注意到电动车后备箱能变成野餐电源,小商家在研究商用车的政府补贴。这些细微变化汇聚起来,可能成为撬动市场的支点。
比亚迪在日本开设的六十多个销售点正在改变购车体验。有东京大学生在社交平台分享试驾中国电动车的视频,镜头里她惊讶于车载平板能连接家用电器。这种直观的体验比任何广告都管用,就像当初日本家电征服世界那样,现在轮到中国电动车来展示智能生活。
面对比亚迪的进攻,日本车企也在加速转型。但他们既要保住燃油车优势,又要开拓电动领域,像踩着两艘前进的船。有行业观察者发现,某日本品牌最新混动车型的电池供应商名单里出现了中国企业的名字,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可能成为新常态。
当日本出租车公司批量采购中国电动巴士,当北海道农场主用比亚迪卡车运农产品,这些日常场景正在重塑两个汽车大国的关系。毕竟消费者最终会选择更实惠好用的产品,就像当年日本车走进美国家庭车库那样自然。
看看身边驶过的电动车,再想想东京车展上那些认真做笔记的日本工程师,你觉得五年后的街道会是谁家车型的天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