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速,我最近跑了趟山东,真心感触特别深。比如说,在山东高速上面开车,六车道是标配,左右两边都宽得让人咋舌,开个轿车活脱脱像开推土机,心里一阵窃喜:这速度能飞起来啊!我朋友张强跟我说:这路真是舒服,车多也不堵,宽敞得像市中心广场。他开了几年车,见多识广,这评价我觉得挺靠谱。相比之下,我不久前去江苏,同样160公里的路程,感觉路窄得多,三车道真是硬骨头,时不时还要挤挤挤,心力交瘁。
不过宽敞的背后不是全是好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山东高速上安全警示牌密布的程度索性就像声音炸弹。每隔300米,就会遇见一块安全牌,告诉你开车别打瞌睡保持车距前方限速80,好像一路上你妈跟着你念叨。起初我还觉得烦,后来越开越觉得心里踏实。能理解老乡们的用心良苦:人心哪里都一样,安全才是第一的。其实这让我想到,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这么狠?是不是成本问题?还是地方官员不够焦虑?反正我觉得,慢慢地你会觉得这唠叨是这条路的安全基因。
说到坡道,这块我挺好奇的。山东很多路段坡度明显,尤其是长下坡,但很奇怪,我一趟没见几个为货车设的紧急避险坡道。我问了修理工小李,他说:你知道吗?这路面抓地力好,坡滑的地方铺的材料都特别讲究,设计师做过充分测试,所以少见坡道紧急车道也算正常。听起来像设计严谨,现实中就是少故障,但我心里还是有点打鼓,这么长的下坡,万一一旦刹车失灵咋办?说不定他们更相信司机素质,或者说,山东司机真的都比别处稳?(这段先按下不表)
需要承认一点,我对山东高速的安全提醒一开始挺反感,觉得广告牌林立、频繁提醒像智商税似的多余。但后来想想,这可能就是覆盖了渠道、研发到供应链每个环节的设计考量。比方说,一个好的安全系统不是只依赖硬件,更多是教会司机心理预期,防微杜渐,尤其高速如此危险,任何一个设计环节稍显不足都可能连锁反应。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车企在研发阶段非常强调复杂场景模拟,目的是把各种案例做到极致(我的经验告诉我,虚拟测试的重要性远超你想象)。
再扯点儿,前两天我问卖车的朋友小陈:你觉得山东的车主心理和别处有什么不一样?他苦笑:基本就是得‘稳’,开出去丢不起那个人。东北人爱飙车,但山东这边大家心态就是脚踏实地,买车也爱踏实款,销量好的多是中庸不会拉风的车型。听完我顿时诧异,难怪山东高速这么走心,反过来也造就一种开车稳的风气。这跟其他地方偏重性能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讲到这里,我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山东人惯在高速上被安全感包围,是不是也影响了他们买车时的配置偏好?比方说,ABS、ESC这类电子辅助系统,需要长期累积驾驶体验里的信任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别的地方买车大多注重动力、外观,山东可能更加注重这车能帮我挡风险,有点像买保险的心态。是否合理,我也不好断言,只是感性判断。
顺便一提,前日我在山东某服务区遇见一对小夫妻,老婆说:你看旁边那个SUV带的胎压监测和全速自适应巡航,感觉这钱花得值,咱们开这高速实在安心多了。老公回头瞪了她一眼:你这是享受生活,我看是变懒了,别忘了手脚还得赚就行。俩人逗乐我,现实生活中的车和人,算是交织在我心头一道不期而遇的温暖风景。
讲真,山东开高速,心里那股安全感,有时候反而成了负担。你会忍不住怀疑,别的地方要真搞成这样,车企研发和零部件供应链是不是也要跟上这档次?不过那又麻烦,大家都得付出成本和时间,不是谁说改就能改得快的。想想百公里成本,涨了多少?估算下,大概5%-7%不止,搞不好更高。开支倒贴谁买单?
说到这里,我就不知道了,你有没有遇到过自己家乡以外的高速路给你车技和心理双重考验的感觉?高速路究竟是用来杀时间,还是养惯——这点上你怎么看?山东的这种密密麻麻的安全提醒体系,是不是也应该推广到城市道路,或者其他省份的高速?还是说每块土地、每群驾驶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玩法,不宜盲目复制?我真挺好奇答案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