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八月客流下降,各线站点压力不减,城市变化看得出来

最近北京地铁公布了8月的客流排名,一下子把各条地铁线的热度和几个最火的换乘、进出站大站全给扒拉出来了。作为一天到晚跟地铁打交道的北京人,我看到这些数据其实没有一点点意外,反而觉得特别能说明问题,背后折射出的东西挺多。下面我就聊聊我对这事的看法,都是大白话,大家权当听个热闹。

北京地铁八月客流下降,各线站点压力不减,城市变化看得出来-有驾

先说说这次公布的数据。8月北京地铁一共运送了3.11亿人次,日均客流1001.89万人次。你听着是不是感觉数字挺凶,但和前一阵的高峰比起来,这个月还真是略有点回落。对比上个月,环比下降了4.4%,要硬和去年同期比,还能降5.0%。很多人可能不信北京地铁还能“降温”,其实你别看北京人多,地铁人流不是单纯只看人口,还受到季节、学校和旅游等因素影响。

八月这事就明显,暑假快到头了,学生族还没完全回来;上班族有些正放着年假琢磨出门浪,高温天里大家要么选择打车要么就待在空调房里,所以地铁客流比六、七月确实低点。而且,今年有些人也在外地度夏避暑,通勤人口略少,下降点也正常。其实你细琢磨下,出门拥堵感没那么强,这就是数据兜底的证据。

再说每天的数据也挺有意思。8月15号那天地铁客流量达到1206.89万人次,是整月的最高值。我们仔细想想,15号是星期五,正好是工作日里大家最喜欢外出活动,也可能是外地人扎堆来北京的高峰,所以这天冲上了高点。地铁整体趋势明显,越是工作日就越忙,那些早晚高峰里,地铁站人头攒动,是不争的事实。

普通工作日里,地铁日均客流1132.82万人次。比起上个月又降了2.1%,比去年降了3.5%。而周末和假日的均客流才726.94万人次,比平时差得老远。这不难理解,北京人早上出来挤地铁主要是“生存需要”,上班不敢迟到,拼了命奔着单位去;但一到周末,出去玩的人虽多,跟上班日里那种集体大迁徙没法比,有点差距再正常不过了。

再讲讲各条线的排名,大家平时感受肯定也差不多。排在前十的分别是:10号线(环线)、4-大兴线、1-八通线、6号线、14号线、5号线、8号线、2号线、7号线、13号线。这些线路你一看几乎都是穿城而过的大通道,还有一些新区、人口密集区的主力线。像10号线,一圈下来横穿东西南北,每天像布袋绳似地把北京捆得死死的,不排第一都难。

4-大兴线呢,南城跟中轴线全靠它串起来;1号线跟八通线合体,西边到东边一线到底,真的是几十年的老牌骨干。6号线和14号线都把东北、东南这些新兴区给贯通,客流自然大。还有2号线老北城绕圈,能见证北京多少年变迁。其实,北京地铁这些年不停“长个”,换乘方便多了,但大客流始终还是落在这些承压骨干线上。

相比之前那种没地铁“寸步难行”的日子,现在大家可以看出,哪条线车站多、覆盖面大、方便换乘,这种线路就是大赢家。这也是为啥地铁到哪都在喊“增加运力”,因为实际压力真的很大。

北京地铁八月客流下降,各线站点压力不减,城市变化看得出来-有驾

再说说地铁站的榜单,这才是体现北京生活节奏的地方。进站出站最多的都是北京南站、北京西站、西直门、国贸、丰台站这些大交通枢纽。想想也对,这些地方不光是地铁站,还是高铁、长途、客运枢纽,每天上下车成千上万人。不管你是外地人来北京,还是北京人出远门,基本都得在这几个点上下,进站、出站、安检,接人送人,热闹得很。

另外像草桥、王府井、西单这些地方,也挤进了客流TOP10。草桥是大兴机场线的起点,机场客流全往这倒;王府井、西单就不用说了,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购物、聚会、办公,啥人都有。大家平时想约个会、逛个街,最多的还是来这几个地方。

最能体现北京人“赶时间”气质的是换乘站。换乘量排名靠前的有宋家庄、呼家楼、西直门、金台路、国家图书馆。这些地方啥概念呢?就是早晚高峰你想逃都逃不了的堵点。就拿宋家庄来说,既是2号线南端大站,又能换5号线和10号线,谁家不想省点时间换快车?呼家楼、金台路能换东西方向的6号线和14号线,通勤族分享资源;国家图书馆、西直门在北二环,人口、学生、上班族、老年人全得在这会合。所以这些地方永远是顶流,拥堵和压力基本不会变。

说到这,大概大家也能体会到,北京轨道交通确实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节奏。几十年前北京人出门哪有现在方便?上世纪80、90年代,地铁也就1、2号线,各家各户上班靠公共汽车,双休日开个面包车堵半天。后来线越修越多,年轻人越来越舍得在家远地方买房上班。地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北京城市扩张的脉搏。地铁变了,北京的城市格局、生活半径、就业选择都随之变了。

你想想,这么多年地铁线一条一条加进来,大家的出行方式就一天天变化。以前七八环叫“郊区”,现在六环外都是新小区,房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地铁如果不到,谁愿意跑二十公里上班?但现在12号线、17号线、19号线这些新线一修通,人口就分散到更远的地方,主城区的压力总算有了点缓解。

北京地铁八月客流下降,各线站点压力不减,城市变化看得出来-有驾

但问题也来了,地铁修得太快,运营压力、养护成本、换乘拥堵也就越来越明显。这不是批评地铁多,而是现实的城市进化过程。对北京这么个两千多万人口的地方来说,地铁就是血管,断不得、堵不得、慢不得!你再怎么看地铁“跌了点客流”,那只是短期波动;大方向肯定是稳中有升,随着外地流动人口、学龄孩子、老年人群都习惯地铁,这个盘子只会越做越大。

从数据还能看出,北京地铁网络已经越来越像发达国家大城市了。那些客流最多的线和站,跟东京、大阪、伦敦、纽约一样,越中心越忙,越“节点”越挤。这说明北京人对地铁的依赖已经无可替代,地铁不去升级和维护,未来一准吃不消。

北京地铁八月客流下降,各线站点压力不减,城市变化看得出来-有驾

北京地铁客流这回环比同比都下降了,但没必要过度担心。一是受季节性影响,暑假不可能年年都高峰;二是大家出门意愿变化,还受交通工具多样化影响。现在共享单车、网约车、私家车越来越流行,地铁不是唯一选项,客流浮动很正常。只要核心客流站点还热乎,地铁就能保持主力角色。

北京地铁八月客流下降,各线站点压力不减,城市变化看得出来-有驾

可不能忽视另外一个信号:地铁的压力始终没变,熙熙攘攘只是分流了。尤其是大站、骨干线、换乘总站,压力还得靠持续投入和技术创新来分解。比如信号系统提升、间隔时间缩短、升级闸机、出口增设,这些细节做不好,哪怕再多条新线也解不了老问题。北京这么大体量的地铁,还是需要更科学的人流管理和智慧工具。

未来北京地铁肯定还得继续扩展,承担更多人口外溢的交通任务。不只是修更多,更要把枢纽和换乘点弄聪明点,甚至推动通勤分时段、远程办公、准点快车等等,让出行更人性化。毕竟坐过早晚高峰地铁的人都知道,堵在地铁里的时间,与其说是在赶路,不如说是跟城市一起搏命。

北京地铁八月客流下降,各线站点压力不减,城市变化看得出来-有驾

最后我觉得,北京地铁的数据,既是这个城市的脉搏,也是它温度的体现。我们可以从数据里读出经济、就业、外来人口、消费热情,甚至政策调控的蛛丝马迹。怎么看,这份“排名榜”都不只是运输数据,更是北京生活的最鲜活注解。对于将来的北京来说,地铁永远不会是“满意”或“饱和”,它只会不断适应大家更新的生活方式。这是北京的机会,也是责任。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