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税30%又松口?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变脸,透露了底层逻辑
有时候看美国的新闻,真觉得像是在看一出大戏。
前一秒还在喊着要对中国加百分百关税,下一秒又悄悄把对话的窗户打开,真是一会儿晴一会儿雨,连有点经验的网友都被晃得头晕。
尤其是最近美国对中国电动车的那波操作,活生生地演了一出“先打再谈”的教科书级别套路,很多人不明觉厉,其实背后门道不少。
就拿美国刚宣布的这轮对中国电动车加30%关税来说,表面上是要给本土企业撑腰,实际上呢?
美国财政部、商务部那边又在悄悄找中国方面沟通,想缓和气氛。
你要说美国“飘忽不定”,其实不如说他们被自家经济和政客们推着走。
老美这几年,日子真没以前那么好过了。
核心物价一直居高不下,老百姓上超市买点小东西都得精打细算。
偏偏美国自己的制造业没搞起来,很多日用消费品、家电、零部件还得靠从中国这边买。
别的不说,咱们中国的大豆和玉米以前就成了美国的救命稻草。
美国农民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咱们一说不买,他们仓库里的东西全砸手里。
去年中国一调整进口,结果美国农民直接慌了,纷纷给白宫写信、打电话,生怕政策一错自己贷款都还不上。
今年更夸张,美国大豆出口给中国的比例掉到历史低点。
这一下,直接把美国政客的票仓给掐住了。
你说白宫能不一边敲打中国一边又放松进出口吗?
再看看高科技领域,美国表面上对中国芯片企业“卡脖子”,什么实体清单、技术封锁都使上劲。
可实际上,像英伟达、高通这些巨头,离了中国市场自己都得喝西北风。
前阵子不是英伟达CEO亲自跑到华盛顿游说,说真要狠下心断供,最后中国技术一突破,市场也回不来了?
没过多久,美方就允许英伟达继续卖低配版GPU到中国,谁敢真把蛋糕全推走?
美国政府两头难做人。
钢铁行业天天喊要高关税,怕中国钢铁来抢生意;高科技企业又希望多和中国合作,多赚点钱。
金融圈更不用提,什么摩根大通、高盛这些银行,去年还专门和美国政府说,千万别和中国搞僵了,咱们在中国的生意上百亿美元呢。
美国国债一旦让中国大规模减持,利率得飙升,借钱都费劲,老百姓和企业都要跟着受罪。
新能源这块,美国心里其实特别清楚,中国在锂电池、光伏、稀土上的地位,简直就是绕不过去的坎。
你说想搞本土新能源产业,不用中国的原材料、设备,那工厂怎么开?
不让中国企业参与,美国的新能源车企都得掉链子。
去年美国还偷偷给特斯拉开了口子,从中国买电池零部件,不然美系电动车根本凑不齐产能。
这波对中国电动车加税,其实更多的是给选民看的姿态。
美国汽车工人大罢工,喊着反对电动车外来竞争,白宫眼看选票“摇摇欲坠”,只能临时上马高关税。
但转头又给通用、福特这些大厂松绑,允许他们用中国产的零件,说白了就是既想吃肉又想立规矩。
你看这些年,只要美国经济一紧张,他们“强硬派”就出来放狠话,等背后的企业、农民、金融圈一闹腾,政策立马就变脸。
说白了,美国从上到下都在算小账:既怕中国太强抢了风头,又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
这种两头讨好、反复横跳的姿态,才是真正的底层逻辑。
其实很多人觉得这和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其实不然。
美国要是玩狠的,我们的产品会受到冲击,部分出口型企业会有压力,但反过来也会逼着我们加快内需升级,把技术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
现在中国的产业链、消费市场一天天壮大,其实正是因为外部压力倒逼。
美国的算盘就是希望能“既得利益、又压制对手”,但世界已经不是他们一家说了算了。
中国现在和东南亚、中东、欧洲都在加强合作,市场选择多了,谁还真非得看美国脸色?
只要我们自己稳扎稳打,把关键技术抓在手里,把自己的市场做大做强,美国政策怎么变脸,其实都很难再真正撼动咱们的根基。
所以,面对美国这一波又加税又松口的戏码,咱们更该看清他们的套路,也不必过度焦虑。
最重要的,咱们自己把日子过好,把本领练硬,不管他们怎么变脸,我们都能稳住阵脚,守住自己的底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