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本对中国报道细节:丰田危机与比亚迪亮相,东京车展见证汽车强国新格局
新冠疫情的阴影刚刚退去,很多人还记得当初中国获得的国际援助场景。那时,来自日本的物资箱上,总能看到中国古代诗句:比如“山河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还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话,印在物资上,仿佛能隔着纸箱传递出一种温度。那种“你有难,我同在”的意思,既古老又直接,许多人在拆开包裹时,都会停顿片刻,读一读上面的字。南京城里的一位老教授,后来在茶馆里和朋友聊起这桩事,“日本送来口罩,写着跟唐诗一样的句子,仿佛两国不是隔着海,而是隔着一条小河。”从物资和诗句里,人们感受到的不只是救援,更像是千百年中日关系里的一种复杂回响。
其实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国的历史纠葛不少,但文化和交流的根脉要追到魏晋南北朝。南京地方志有记载:早在古代,江东地区就有日本使节来访,“彼邦使者,乘舟而至金陵”。所以,哪怕近现代风雨变换,日本对中国的关注从未断线。过去几年,日本媒体的报道变得格外认真,有点像是用放大镜在看中国的变化——从经济到科技,从民生到军备,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说到汽车产业,日本曾经是世界头号玩家。丰田汽车的名字,南京街头巷尾都听得出,“侉子们讲,丰田的车省油耐用,买了省心。”可是,2023年10月东京车展,气氛跟往年不一样了。中国车企首次大规模亮相,参展企业一下子从2019年的192家暴涨到475家。最扎眼的,是比亚迪纯电车的展台,围观的人挤到展区外头;反倒是丰田的混动车型,门前冷清。日本媒体干脆用“中国10年走完日本50年走完的路”当新闻标题,一半是震撼,一半是焦虑。许多日本评论员在电视里直言,中国纯电技术不仅领先,连电池、电机、电控和车规级芯片都能自己造,不再看外部供应商的脸色。
老南京人常说,“潮流这东西,谁也拦不住。”车展那几天,日本汽车行业的人在小酒馆里聊到凌晨,好几个老工程师感慨:“以前以为混动会是主流,现在中国的纯电连配套都全了,咱们跟不上节奏了。”有行业研究者还补充了一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全世界数得上号了。”这种气氛,不止在汽车圈蔓延,也在日本主流媒体的报道里出现。
其实日本对中国的关注不止汽车。军备领域也是热点,比如前段时间中国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试飞五代机,日本媒体第一时间跟进报道。《朝日新闻》早在2015年就披露了中国正在建造两艘航母,特别提到用磁浮原理开发电磁弹射器。那会儿,国际上没多少人把这消息当回事,但在日本舆论场里,这种细致的报道显得格外“重视”,甚至带点小心谨慎。南京一位退役海军军官回忆:“那阵子,军区里也有人议论起日本报道,说他们盯得真紧。”
高铁也是一个典型。日本新干线曾经到处抢订单,老百姓都觉得“高铁只有日本靠谱”。但2009年,武广高铁“和谐号”动车组试验速度达到394.3公里/小时,首次突破日本新干线纪录。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以350公里/小时商业运营,成了全球最快的高铁,反观日本新干线最高只到320公里/小时。南京《地方志》里有提过,2017年高铁扩展后,城里不少人第一次坐上350公里/小时的动车,出了站还在议论“这车跑得跟风一样”。
这些年,日本承包的高铁项目接连遇挫:比如印度孟买-艾哈迈德巴德高铁项目,2015年印度与日本签约,计划用新干线技术修508公里铁路,设计时速320公里,原打算2023年通车。可截至2025年,土方工程只完成15%,预计要拖到2030年前后。反过来看,阿根廷圣马丁线、印尼雅万高铁、埃及斋月十日城轻轨,全都选了中国中车。更关键的是,中国承接高铁项目,从前期勘测、设计,到施工、运营,全链条都能自己干,价格还低不少。南京高铁站的老售票员聊起这事:“外国人要修铁路,现在都找中国,不是没道理。”
日本人对中国的重视,时而带着一份防备,时而又有点复杂的敬佩。这种感觉,历史学者在茶馆里跟人聊时形容,“好像中世纪的昂撒蛮族看罗马——既怕又佩服。”有时候日本媒体炒作“中国威胁论”,但细看报道里那些细节,反倒能让人捋清楚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南京军区的档案室里,有工作人员翻出旧资料,“日本报道中国航母的细节,和军区里备案的技术进展,八九不离十。”
有些细节其实很寻常。南京城南的小巷里,偶尔还能见到军区老兵在茶馆门口下棋,谈起过去几年中国技术进步,他们嘴里蹦出的词,比新闻标题还新鲜:“电动车、航母、高铁,咱们都见证了。”棋盘上的子还没落下,院子门口的老太太支着耳朵听,也跟着笑,“这世界,真是转得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