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又开始整花里胡哨的活儿了,混动车,一个本该兢兢业业辅佐油车大哥的选手,突然心态爆了,开始在纯电续航上疯狂加大加大加大。去年大家还在为150公里纯电续航鼓掌,觉得够用了,今年直接给你干到400公里起步,明年据说80度电的怪物都要出来了,号称纯电500公里。
这叫什么事儿啊!
这给人的感觉,就像你本来只想买个充电宝,结果老板从后屋给你拖出来一个柴油发电机,说小伙子你看这个,劲儿大,能给整个小区供电,就问你怕不怕?
讲真,这股风潮的本质,不是技术突破,而是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不装了,摊牌了,把价格打下来了。碳酸锂,这玩意儿前两年还是60万一吨的“理”想,现在直接雪崩到6万一吨的“理”都懒得“理”。成本下来了,车企们一下就悟了,开窍了,发现了一条通往胜利的捷径。你技术上搞不定空气悬挂和智能驾驶,我还搞不定多塞两排大电池吗?这不叫技术,这叫物理,初中物理。
于是乎,一场轰轰烈烈的“堆料运动”开始了。如果说之前大家还在卷价格,是掀桌子。那现在就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直接把餐厅给爆了。逻辑非常简单粗暴:用户不是焦虑续航吗?行,我给你加,加到你不好意思。400公里够不够?不够我给你500公里。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力出奇迹”的思路,用最原始的手段,解决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典中典。
但这个奇迹,真的出现了吗?
坏了菜了,这根本就不是在解决问题,这是在制造新的问题。
我们来构建一个荒诞的场景。这就好比一个修仙的,他发现自己的灵力不够,打不过隔壁山头的妖怪。正常的思路是提纯灵力,修炼更高级的功法,磨炼心境。结果这位哥们儿不,他发现后山的低级灵石矿降价了,于是他不去修炼,天天背着几百斤的低级灵石到处跑,跟人打架的时候直接拿灵石砸。你问他你灵力多少?他很自豪,我灵力值一个亿!账面数据非常好看,同行看了也得傻。结果就是境界虚浮,根基不稳,碰到个筑基期的小妖精都能把他打得哭爹喊娘。
现在的大电池混动,就是这个修仙的。为了一个在95%的场景下都用不到的“纯电长续航”,天天让车子背着500-600公斤的死重,相当于后备箱里常年坐着五个彪形大汉。你上班下班买个菜,就十几公里路,结果车子吭哧吭哧地拉着这五个大哥一起跑,电耗高得一塌糊涂,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这哪里是节能环保,这是行为艺术。
更讽刺的是,它真的解决长途焦虑了吗?并没有。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各种新能源车的中年人,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高速服务区,才是检验一切牛鬼蛇神的唯一真理。国庆节,你在服务区排队充电三小时,眼睁睁看着隔壁燃油车五分钟加满油扬长而去的时候,你车里那块能跑500公里的“能量板砖”,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精神慰藉,只会让你觉得更傻。说起来,上次国庆堵在高速上,我连吃了三根烤肠,感觉那才是人生最真实的补能。你的500公里续航,上了高速,空调一开,速度120一跑,实际能有300多就不错了,还是要充。问题从“能不能到”变成了“堵不堵得上充电桩”,本质没变。
所以你看,车企们拼命宣传的大电池,压根就没打在七寸上。他们不是不懂,他们只是在赌,赌政策,赌用户不懂。之前为啥要堆到100公里以上?因为购置税减免有门槛啊,这都是生意。现在成本下来了,他们就继续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大,更玄乎,仿佛电池越大,世界就越美好。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企比作修仙的可能有点侮辱修仙这个词了,毕竟人家修仙的好歹还讲个道心稳固。
真正要给这场大电池狂欢判死刑的,是两个正在赶来的“道诡异仙”。
第一个,叫闪充技术。
当比亚迪搞出那个“兆瓦闪充”,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时候,整个逻辑就变了。补能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电池容量,而是补能效率。就像你用手机,你是在乎电池能用三天,还是在乎充电5分钟就能用一天?答案不言而喻。当充电变得和加油一样快,甚至更快,你那个天天背着的大号“能量板砖”,就成了全村最大的笑话。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巨头一旦入场,闪充站的铺设速度会超乎想象。闪充技术才是那个掀桌子的雷电法王,它直接让“续航”这个概念的重要性降维了。
第二个,叫固态电池。
这玩意儿现在听着还像科幻,但行业内的规划是2027年就要开始批量装车。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强。这意味着用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就能实现现在大电池才能达到的续航。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我还在用质子二维展开,你还在用人海战术?固态电池的出现,对于现在这种靠“堆砖头”实现长续航的模式,是降维打击,是终极审判。
所以,现在买大电池混动,像什么?就像4G时代末期,你去买一个超大容量的MP3。销售员跟你说,你看,能装十万首歌!你觉得很牛逼。结果第二年,流媒体和5G普及了,你发现听歌根本不需要下载,在线听就行了。你手里那个能装十万首歌的MP3,瞬间就成了时代的眼泪。
我必须承认,有些品牌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比如奔驰,它最值钱的是那个标。你不能用性价比去衡量它,那是一种信仰。但大部分搞大电池混动的国产品牌,玩儿的还是性价比,是民粹解构。既然是这个路子,就得遵循基本法。为了一个一年用不了几次的长途场景,天天背着几百公斤的“死重板砖”在市区里蠕动,这笔账,但凡脑子清楚一点的消费者,都会算。
所以最后的赢家是谁?是那些踏踏实实搞闪充技术和电池技术迭代的企业。当然,还有中石油和中石化。人家不下场,但永远在赢。就问你气不气?
这场由成本下跌引发的续航军备竞赛,终究是一场短暂的狂欢。它既不经济,也不环保,更不代表未来。它只是车企在价格战的废墟上,找到的一根看似救命的稻草。但风一停,这根稻草,自己就先烧起来了。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显然,堆电池这条路,通往的是后者。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