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中国摩托车以300美元的"废铁价"横扫越南市场,却因质量低劣、售后缺失而惨败收场,市场份额从巅峰跌至仅剩1%。如今,中国电动摩托车正上演一场教科书级的"逆袭"——雅迪年销量突破10万辆,增长率达36.1%,而日本品牌本田和雅马哈分别下跌19.8%和13.2%。这场翻身仗靠的不是价格战,而是价值战:从北江建厂到400家门店覆盖,从石墨烯电池到智能互联技术,中国品牌正在越南构建完整的电动车生态系统。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次出海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通过本地化生产创造3000多个就业岗位,将品牌形象从"廉价低质"重塑为"高科技环保代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转变?中国制造业如何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从"赚快钱"到"长期主义"的成人礼?
主持人:你有没有看过越南街头那种摩托车流?密密麻麻,像河流一样,根本分不清哪辆是哪辆。我第一次看视频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地方怎么这么多人骑摩托?后来才知道,人家全国有近4500万辆摩托车,平均每三个人就有一辆。你想想,这哪是交通工具,简直是生活必需品啊。你说是不是?
嘉宾:对,我第一次去河内出差,站在路口等红灯,差点被摩托流冲走。说真的,这种密度,公交根本没法跟它抢市场。而且越南街巷窄,修地铁又贵,摩托车就成了‘双腿’。但你猜怎么着?二十年前,这片市场几乎被中国品牌包圆了,你记得吗?
主持人:我记得!那时候重庆力帆、宗申那些牌子,价格低到吓人——300美元一台,日本车要卖1800到2300美元。我那时候还觉得,这不就是‘价格屠夫’嘛?但后来怎么就崩了?你当时第一反应是不是也觉得‘这么便宜,肯定有猫腻’?
嘉宾:说实话,我那时候也觉得奇怪。但后来才明白,他们卖一台车只赚30块钱人民币,连一顿像样的午饭都买不起。为了压成本,有的厂子偷工减料,车架都断过。售后更是几乎没有,用户一坏车,连个修的地方都找不到。结果呢?‘廉价低质’的标签直接贴上,越南政府一看,也提高关税、逼你本地化生产。日本品牌趁机反扑,推出低价高质车,到2018年,中国车份额只剩1%。你说惨不惨?
主持人:唉,这不就是典型的‘饮鸩止渴’吗?短期赚快钱,长期把牌子搞臭。我当时还纳闷,为啥不学日本那样慢慢来?现在想想,那时候中国企业还没学会‘长期主义’。不过,你有没有觉得,这故事特别像我们小时候打游戏——开局全靠莽,结果被老玩家反杀?
嘉宾:哈哈,你这个比喻太贴切了!不过现在不一样了。2023年,越南电动摩托车销量涨了35%,全球第二大市场,你敢信?本田跌了19.8%,雅马哈跌了13.2%,但中国品牌雅迪,年销量破10万辆,涨了36.1%。这波不是靠价格,是靠‘体系战’——你懂我意思吧?
主持人:等等,我确认一下,你是说,他们现在不是卖‘废铁价’,而是卖‘智能科技’?那他们到底怎么做到的?总不能靠嘴皮子吧?
嘉宾:当然不是!政策是第一推手。越南政府要2030年电动车占25%,2050年交通碳中和,还给税收减免、充电桩补贴。中国这边呢?电池、电机产业链成熟,成本优势还在。但最关键的是——他们这次不赚快钱了。雅迪2019年就在北江建厂,年产20万辆,现在计划扩到200万辆。400多家门店,覆盖销售、售后、充电,甚至金融。这哪是卖车?这是建生态啊。
主持人:我靠,这操作太狠了。你刚才说‘建生态’,我脑子里立马浮现一个画面:雅迪不是在卖车,是在越南街头‘种树’——根扎深了,枝叶自然茂盛。而且,他们还带动了3000多个本地岗位,连电池、塑料件都本地化了。这不就是‘授人以渔’吗?你觉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本地化’?
嘉宾:没错!而且产品也真能打。E3、G5这些车,4500块人民币,日本车一半价。续航82公里,时速37公里,通勤完全够用。关键是使用成本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一。更绝的是,雅迪有600多项专利,石墨烯电池、智能互联这些黑科技都上了。你想想,以前是‘便宜没好货’,现在是‘便宜还高科技’,消费者能不买账吗?
主持人:我突然有个疑问——日本品牌呢?他们不是技术大厂吗?怎么被中国电动车反超了?难道他们没看到趋势?
嘉宾:说实话,日本品牌有点‘路径依赖’。他们的重心全在四轮电动车上,两轮车产品少、定价还高。技术积累也跟不上,中国这边从电池到电机到控制系统,全产业链都覆盖了。你想想,就像火车在铁轨上跑惯了,突然要换跑道,哪有那么容易?而且,中国品牌还用TikTok、Facebook做本地化营销,把形象从‘便宜货’变成了‘高科技环保代表’。这波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品牌重塑。
主持人:我懂了,这已经不是‘价格战’了,是‘价值战’。以前拼谁更便宜,现在拼谁更懂用户、更懂本地、更懂技术。而且,越南现在成了中国辐射东南亚的跳板——RCEP零关税,出口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都方便。2025年还要设研发中心,专门搞热带气候适配。这哪是卖车?这是输出‘技术标准’和‘产业能力’啊。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比二十年前那场‘溃败’有意义多了?
嘉宾:对,我特别想强调一点——这不只是商业成功,更是教训换来的成熟。二十年前,我们输在‘只卖产品’;现在,我们赢在‘输出体系’。越南政府和消费者信任你,不是因为你便宜,而是因为你靠谱、你创造价值。这种共赢模式,才是可持续的。而且,东盟市场2024年电动两轮车规模10.8亿美元,中国品牌占60%以上。这不是偶然,是战略升级的结果。
主持人:说到底,这场‘电动复仇’,其实是制造业的成人礼。从‘卖废铁价’到‘卖智能科技’,从被排斥到被信任,中国品牌在越南的二十年,就是一部‘反思与重生’史。它告诉我们:全球化竞争,拼的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更懂本地、更重长期、更会建体系。你觉得,这对其他出海企业,是不是也有借鉴意义?
嘉宾:绝对有!尤其是那些想‘赚快钱’的企业,得好好看看雅迪。他们没靠运气,是靠‘本地化生产+产业赋能+技术积累+品牌重塑’四步走。而且,他们没把越南当‘市场’,而是当‘根据地’。这种思维转变,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说白了,以前是‘卖车’,现在是‘共建生态’。你要是问我,这波能持续吗?我只能说——只要他们不飘,就还能赢。
主持人: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