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汽车正式宣布,将以970亿日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出售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全球总部大楼,交易预计于12月完成。这场看似“卖地求生”的举措,并非临时决策,而是日产应对持续经营困境、推进“Re:Nissan”重建计划的关键一步,背后折射出这家百年车企在行业变革浪潮中的艰难抉择。
日产此次出售总部大楼采用“售后回租”模式,出售后仍将通过长期租赁协议继续使用该建筑,确保总部核心运营不受影响。买方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敏实集团与美国私募股权公司KKR旗下财团组成的联合阵营,这笔交易预计将为日产带来739亿日元的特别收益,专项用于设施更新、数字化转型及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研发,为企业重建注入急需的现金流。这座2009年从东京迁址而来的总部大楼,不仅是日产的行政中枢,更承载着品牌荣耀,如今的易主之举,凸显其财务状况的严峻性。
经营数据的惨淡是日产不得不“断臂求生”的直接原因。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财报显示,日产营收同比微降0.4%至12.63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却暴跌87.7%,仅为698亿日元,净亏损更是高达6709亿日元,较上一财年的4266亿日元盈利形成天壤之别,营业利润率仅维持在0.6%的低位。销量端同样承压,全球销量同比下降2.8%至334.6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刺眼——零售销量同比下滑12.2%至约69万辆,较2021年113万辆的峰值近乎“腰斩”,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与供需结构调整,让日产在核心市场遭遇重创。
为扭转颓势,日产于2025年5月推出“Re:Nissan”经营重建计划,以“精简架构、聚焦盈利”为核心展开激进改革。此次出售总部大楼正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配套的还有一系列降本增效举措:计划在2027财年前完成全球2万人裁员(约占员工总数15%),涉及生产、销售、研发等多个部门;将全球17家工厂整合至10家,关停7家低效产能;中止日本北九州市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建设,精简70%的部件种类以提升供应链效率。研发体系也迎来重构,暂停2026财年后的前沿产品开发,抽调3000名员工专注成本削减,同时将主力车型开发周期压缩至37个月,后续进一步缩短至30个月。
在市场布局上,日产正试图通过合作与转型破局。面对中国市场的困境,其与东风汽车集团成立合资新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日产持股60%,聚焦全球整车及零部件出口业务,同时加速新能源转型,承诺到2027年夏季向中国市场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较原定计划增加2款。终端层面,东风日产通过大幅现金优惠稳定销量,轩逸、天籁等主力车型优惠力度最高达6万元,力求守住市场基盘。
日产的“卖楼求生”,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的缩影。全球汽车行业格局重塑期,技术迭代加速、市场竞争白热化,不仅是日产,诸多传统车企都面临着转型成本高企与存量市场挤压的双重压力。此次出售总部大楼虽能解燃眉之急,但要真正实现突围,仍需在核心技术研发、市场策略调整与组织效率提升上持续发力。
如今,横滨总部大楼的易主已成为日产重建之路的重要注脚。这笔45亿元的资金能否转化为技术突破与市场竞争力,裁员关厂的“减法”能否换来经营效率的“加法”,仍有待时间检验。在汽车行业变革的深水区,日产的每一步抉择都关乎生死,而这场“卖楼求生”的突围战,也为全球传统车企的转型提供了一份现实样本——在生存与发展的平衡中,唯有直面困境、果断变革,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