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的一声炸响,窜起的火星子擦着头顶飞过,客舱里瞬间响起一片尖叫!”10 月 18 日,国航 CA139 航班的高空紧急状况,让数百名乘客在万米高空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这架从杭州飞往仁川的航班,在飞行途中因行李架内锂电池自燃突发火情,浓烟迅速弥漫客舱,最终紧急备降上海浦东机场,所幸机组处置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现场乘客拍摄的照片里,被熏黑变形的行李架,仍足以让所有常旅客脊背发凉。
事件发酵后,亲历者的讲述还原了更多惊心细节。坐在起火行李架附近的小王回忆,当时正准备再要一份餐食,突然看到 14 号行李架窜出火光,有乘客情急之下误打开行李架舱门,导致空气快速涌入,火势瞬间加剧,这也提醒大家:遇到机上火情切勿盲目操作,需听从机组统一指挥,整个客舱充斥着刺鼻气味,尖叫声此起彼伏。另一位乘客舒先生则表示,机组人员立即启动客舱火情应急处置程序,按照民航局《客舱运行管理》要求的标准流程,使用水灭火瓶、化学灭火瓶合力灭火,并利用石棉手套保护自身安全,同时快速疏散起火点周边旅客,虽然火很快被扑灭,但那一排行李架已完全被熏黑,落地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据悉,起火的是一名韩国乘客携带的锂电池,目前国航已调配新飞机继续执行航班任务。
这场有惊无险的事故,实则暴露了航空出行中被普遍忽视的致命隐患。航空安全专家指出,锂电池一旦发生 “热失控”,温度可瞬间飙升至数百摄氏度,不仅起火快、扑灭难,还会释放有毒气体,在密闭的客舱环境中极易引发恐慌和次生灾害。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类事故正呈激增态势 ——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共发生 89 起航空锂电池安全事件,平均每周两起;中国民航局统计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国内已发生 15 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仅今年 5-8 月就连续发生 3 起航班因锂电池险情返航或备降的案例,便携式充电宝成为头号 “肇事元凶”。
明明清楚背后藏着致命风险,可违规携带的问题为何总也刹不住?核心在于大众对锂电池航空携带规则的认知盲区。依据民航局《关于民航旅客携带 “充电宝” 乘机规定的公告》(2014 年发布),锂电池严禁放入托运行李,随身携带的充电宝额定能量需≤100Wh;但现实中,“不知道有能量限制”“山寨产品虚标容量”“破损电池继续使用” 等情况比比皆是。更值得警惕的是,今年 6 月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实施的 3C 标识强制要求,境内航班对不合规充电宝设了禁令,可境外及国际联程航班的监管漏洞,让安全防控出现了薄弱环节。
此次事件并非个例。今年 1 月,韩国釜山航空一架航班在滑行时因锂电池自燃引发大火,整架飞机被烧毁;3 月,香港航空一航班因行李架内锂电池起火备降福州,随后香港民航处紧急出台新规,禁止在航班上给充电宝充电或放置于行李架。这些案例反复警示,航空安全没有 “侥幸” 可言,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酿成惨剧。而此次国航航班的备降,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产生的燃油损耗、设施维修、航班调配等经济损失,最终都由航空公司承担,后续航空公司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及航班运输合同,向违规携带危险品的旅客追偿相应经济损失,此前已有旅客因携带违规锂电池导致航班延误被航司追责的案例。
对普通旅客而言,掌握正确的锂电池携带知识,就是守护自己和他人的飞行安全。出发前务必检查设备:拒绝携带鼓包、破损或无 3C 标识的充电宝;提前确认设备额定能量,超规产品切勿登机;飞行中不要随意将充电宝放入行李架,最好放在随身包中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同时,航空公司应在值机区、安检口、登机口设置多维度警示体系,除广播提醒外,还需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安全动画、登机牌背面印刷核心规则;安检环节可引入锂电池能量快速检测仪,精准识别虚标容量的山寨产品,将安全防线前置。
航空安全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完善跨境监管衔接、航空公司筑牢全流程防控、旅客主动遵守安全规范,三方形成闭环合力,才能从源头遏制锂电池安全风险。当我们惬意地享受高空旅行时,不应忘记每一个小小的电子设备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唯有摒弃侥幸心理,严格遵守安全规范,才能让每一次飞行都真正安心无忧。
你在坐飞机时,见过有人违规携带或使用充电宝吗?对于加强航空锂电池安全管理,你有哪些好建议?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一起为飞行安全筑牢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