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销量同比增长41%,上半年终端零售220.7万辆,继续稳坐国内行业头把交椅——这不是某家新势力的“黑马逆袭”,而是上汽集团在2025年交出的硬核成绩单。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份增长并非靠低价冲量,而是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海外市场的全面开花。作为跑过十几万公里的老司机,我一直在观察:一家传统车企,凭什么能在电动化浪潮中逆流而上?
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成都车展的上汽展台,也深度试驾了近期上市的几款新车。一圈下来,我得出一个结论:上汽的底气,不在于“多”,而在于“准”——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准确卡位技术节点,稳步走出一条“技术平权”的长期主义之路。
外观设计:不止是“好看”,更是“有故事”
先说说荣威M7 DMH。这车一亮相,我就被它的前脸吸引了。设计师卡班曾操刀劳斯莱斯,这次他把“东韵西律”的美学理念玩明白了。什么叫“东韵”?你看那贯穿式灯带,像不像水墨画中的一笔飞白?而“西律”则体现在车身线条的精确比例上,整车风阻系数低至0.23Cd,比很多纯电轿车还低。
我试驾时特意在高速上开了120km/h,车内异常安静。工程师告诉我,这不光是风阻低,车窗用了夹层隔音玻璃,轮拱也做了声学包覆。这不是堆料,而是系统工程思维。
再看全新MG4,定位“纯电智趣大两厢”。说实话,两厢车在国内一直不温不火,但MG4的造型确实让人多看两眼。短前后悬、高腰线、溜背设计,加上卡班标志性的“情感曲面”,开在路上回头率不输保时捷Taycan。我问一位MG车主:“你为什么选它?”他笑着说:“停车方便,颜值能打,关键是后备箱比想象的大。” 这句话点出了MG4的“小心机”——它用设计感打破两厢车“小”的刻板印象。
内饰与智能:把“互联”做到骨子里
坐进尚界H5,第一反应是:这真是16.98万起的车?鸿蒙座舱的流畅度,跟我的华为手机几乎无差别。我试了语音指令:“打开车窗,调低空调,播放周杰伦的歌。”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响应速度不到1秒。
重点来了:它支持无感互联。我手机是OPPO,车机自动识别并推送日程、导航、音乐。原来,上汽和OPPO做了深度打通,车机成了手机的“第二块屏”。我试驾时忘了带钥匙,直接用手机NFC解锁,上车后人脸启动,全程零接触。这才是真正的“人-车-生活”闭环。
再聊聊智己LS9。这车5279mm的车身,四轮转向,开起来却像中型SUV一样灵活。我在狭窄停车场掉头,方向盘只打了一圈多,车尾轻松划过。工程师说,这得益于VMC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平台,能实时计算四轮转角、扭矩分配。我试了“蟹行模式”,45度斜向移动,简直是老司机的“平行泊车外挂”。
动力与续航:增程技术,正在“反攻”
2025年,增程车又火了。但很多人说:“增程是过渡技术。”可当我试完智己LS9的‘恒星’超级增程系统,我改了看法。
它搭载的“超级骁遥MAX电池”,纯电续航450km,增程器介入时,几乎听不到抖动。最让我惊讶的是ERNC主动降噪技术——系统能预判发动机噪音频率,反向输出声波抵消。我特意在亏电工况下急加速,车内对话依然清晰。这哪是“过渡”?这分明是“越级”。
对比理想L9,LS9的增程器是专用“黄金发动机”,热效率超42%,亏电油耗低15%。再看荣威M7 DMH,用的是新一代DMH混动系统,市区油耗3.8L/100km,综合续航1300km+。我问一位荣威车主:“你跑过最远的一次?”他答:“从上海到成都,只加了一次油。”这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无焦虑出行”。
安全与操控:看不见的地方,更见真章
大家总盯着百公里加速,但我更关心麋鹿测试成绩和车身刚性。上汽在安全上是真舍得投入。比如尚界H5,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超80%,A柱用了2000MPa热成型钢。我试驾时故意压了几个井盖,底盘紧实,没有松散感。
智己LS9更狠,用上了宁德时代钠锂混动电池——既保留锂电高能量密度,又加入钠电的低温稳定性和安全性。零下20℃还能放出90%电量,北方用户再也不用“冬季续航打五折”了。
说到操控,MG4的半固态电池让我印象深刻。这块电池能量密度达360Wh/kg,但更关键是“固态”带来的结构稳定性。我绕山道连续过弯,电池包没有热衰减,动力输出始终线性。目前半固态电池还在量产初期,但上汽敢让它上车,说明对技术有信心。
竞品对比:谁更懂“平权”?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尚界H5、比亚迪唐DM-p、理想L7。
维度 尚界H5 比亚迪唐DM-p 理想L7
起售价 16.98万 26.98万 30.18万
智能驾驶 华为ADS 4 DiPilot L2 AD Max
纯电续航 655km(纯电) 215km 272km
增程续航 1300km+ 1000km 1315km
尚界H5的杀伤力在哪? 不是配置堆砌,而是把华为顶级智驾“下放”到17万级市场。唐DM-p性能强,但智能化弱一档;理想舒适,但价格高。尚界H5走的是“高端技术大众化”路线——让普通人也能用上好技术。
再看出口:上汽1-8月海外卖了66.4万辆,欧洲交付20万辆,成当地销量最好中国品牌。为什么欧洲人买账?不是便宜,而是安全、耐用、智能三者平衡。
用户真实反馈:他们怎么说?
我在上汽4S店随机采访了三位车主:
张先生,荣威D6车主:“我开网约车,D6一个月电费不到800块,比油车省一半。关键是电池质保8年,不怕贬值。”
李女士,智己L6车主:“我最满意自动泊车,窄车位一把进。上次商场停车,旁边司机都下车看我是怎么停的。”
王先生,MG4车主:“我用OPPO手机,车机自动同步健康数据,提醒我久坐该下车活动。这细节太贴心了。”
这些反馈让我明白: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人,而不是炫技。
未来展望:固态电池与L4自动驾驶
上汽的下一步很清晰:向技术深水区进发。
2027年,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装车。能量密度500Wh/kg,充电10分钟续航400km,彻底解决“充电焦虑”。同时,上汽已拿下上海首批L4级自动驾驶牌照,在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港口无人重卡两条线同时推进。
这意味着什么?乘用车更智能,商用车更高效。 上汽不是只盯着C端消费者,更在布局未来出行生态。
结语:长期主义,才是最大确定性
回到开头的问题:上汽凭什么逆袭?
答案是:专注与韧性。
它没有盲目扩张,而是重组架构,聚焦自主品牌;它不炒作概念,而是十年磨一剑,把固态电池、VMC平台、鸿蒙座舱一个个落地;它不靠补贴,而是用技术和设计赢得市场。
在“速成”成风的今天,上汽选择了最难走的路——长期主义。
最后,我想问各位车友:
在你心中,一辆“好车”的标准是什么?是炫酷的屏幕,还是可靠的续航?是低价,还是长期价值?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认真阅读每一条留言,也准备了一些上汽新车试驾名额,抽几位老铁深度体验。
记住:买车是大事,理性消费,安全驾驶,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