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五年前大众中国前CEO那句“增程式是最糟糕方案”的经典吐槽吗?如今大众却在上海车展高调亮相续航超1000公里的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这记华丽的“回旋镖”完美诠释了汽车行业的真香定律。从被国际巨头公开质疑到丰田、宝马、现代纷纷入局,曾被戏称“脱裤子放屁”的增程技术,正在以年均78.7%的销量增速上演逆袭神话。当我们拆开技术外壳,这场集体转向背后藏着怎样精妙的市场逻辑?
▎技术迭代:从“妥协方案”到智慧能源中枢
早期增程式给人“油电双焦虑”的印象绝非偶然:50公里纯电续航搭配老旧发动机,馈电时噪音与油耗齐飞。而如今第三代技术用“大电池+小增程”架构彻底改写体验——深蓝L07纯电续航突破300公里,小鹏测试车型更达430公里,配合5C超级快充,用户日常通勤完全摆脱加油依赖。更精妙的是AI能量管理系统的进化,就像给汽车装上会思考的“神经中枢”,宁德时代180度骁遥双核电池与智能算法协同,让增程器介入时机精确到秒,震动噪音消减70%以上。
▎场景革命:精准狙击用户痛点的全能战士
为何理想L系列能31个月狂销百万辆?数据揭示核心密码:增程车主85%日常里程纯电驱动,充电成本仅为燃油20%,而长途场景加油3分钟补能500公里的特性,完美破解纯电车“假期高速排队充电”的噩梦。这种“城市用电省成本,长途用油无焦虑”的双模式,在充电桩未全覆盖的当下堪称最优解。零跑C16增程版甚至比同款纯电便宜6000元,用性价比撬动15万级市场,难怪2024年增程销量同比暴涨78.7%,达116.7万辆。
▎产业链共振: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
当电池巨头躬身入局,增程赛道迎来质变节点。宁德时代发布骁遥双核电池,使增程车纯电续航突破1500公里,技术瓶颈的打破引发连锁反应:博格华纳开发出热效率45%的专用增程器,采埃孚800V高压平台让发电效率提升30%。产业链协同下,成本以年均12%下降,20-30万元价格带渗透率飙升至15%,理想L6、问界M7等爆款验证了市场对成熟方案的认可。
▎全球化布局:中国方案反向输出
中国市场的成功正在改写全球技术路线图。欧洲调研显示34%用户因充电设施不足渴望增程车型,现代汽车紧急调整战略,计划2026年在北美与中国同步推出增程版捷尼赛思D级车;宝马重启停产后尘封的增程技术,联合宁德时代研发圆柱电池方案;长安马自达EZ-6以1300公里综合续航成为合资先锋。这场由中国车企主导的技术反哺,印证了杨裕生院士的判断:“增程式非过渡品,当绿色燃料普及,它将成为碳中和主力”。
未来增程技术的想象远不止乘用车。小鹏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已采用增程式解决高空补能难题,北汽BJ40增程版则开启硬派越野电驱时代。随着半固态电池2027年量产,纯电续航将突破1000公里,但增程的“能源弹性”优势仍在——城市可纯电减排,偏远地区燃油保障,这种灵活恰是碳中和技术多元化的缩影。正如宝马董事长齐普策所言:“没有唯一正确的技术路线,适应需求的方案才有生命力”。
当国际巨头放下身段拥抱中国方案,这场技术路线的博弈早已超越单纯销量之争。它印证了市场最朴素的真理:用户用脚投票的选择,永远比实验室里的完美理论更有生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