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跑路了。就这么简单,一夜之间,店没了,老板联系不上。这事在行业里不是第一次,但每次听我还是免不了一阵蹙眉。你想想,那些消费者怎么办?定金、全款都付了,突然失联,感觉像买票坐飞机,登机牌都印好了,结果帮前面那人撤了,留下一堆人站在机场候补等待。偶尔有人会埋怨,说车企是不是也太失责任心了?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车企和经销商的关系就像供货关系和渠道链,不是简单责任就可以划清的。
我记得有个朋友说过:车企就像商场的仓库管理,像我们家庭储物柜一样,谁方便就给谁。但这个谁方便背后,合作也不是铁板一块。一线研发那会儿,我们曾调研过,到同一车型,两个渠道商交车效率就差几天,硬要比的话,供应链那点博弈,能差出个星期都不奇怪。这里面,没有硝烟的角力是:库存多好,能周转快一点,现金流就更宽裕;渠道那边也是,铺货能快就快,能不能把流量变成订单,哪有那么简单?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积木,那砖块一堆,放得紧密不紧密,关系到最后搭起来的城堡稳不稳。
说到供应链,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更像跟生活一样。就像我妈买菜,有时候会算便宜点的店,有时候又跑远点为了新鲜。你看汽车行业,供应链也是奔着物美价廉和准时交付两手抓,平衡得不容易。有次问个采购员:你以为那些零件从日本、德国飙到国内,一点风险都没有?他叹口气:这不比中国买房,买到手的房子百分百都在演,零件像拆迁拆出来的,谁知道明天就涨价?只行业的逻辑是:风险需要自己扛,但要在成本里算进去。
回到那家跑路的经销商,想想自己在现场,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个销售朋友说:他们就像倒在路上的人,谁都不想如此,但有时候,谁都走不动了。你说,没人希望看到这幕,但事情该发生的时候,发生了,怎么应对才真重要。我尤其感觉到,总部这次的动作挺不一样的。不是一边抽身,那段时间还每天催付款,像催命一样。反倒是主动帮点忙,把车一台一台拉出来,自己出钱,自己找人运送。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很多车一看就是仓库库存无法出清的废品——价格已经跌得快见底。
这让我想到类似场景:在行业里,有的品牌就像那种空气公司,舍不得赔钱,不愿意主动出手。总想用市场调节或消费者理解来搪塞过去。可这次赛力斯总公司能做到这步,还主动说:你既然买了,我们就帮你把事搞定。其实很不容易。毕竟在大很多人心中,品牌的信誉比一辆车更重要。很多车企都知道,如果散漫一点,久而久之,市场会慢慢变得担心:这车还能买放心吗?我也猜测,品牌变成有责任的象征,其实不光是表面文章。
但话说回来,也很尴尬。有些网友调侃,赶集买菜都比买车安心——至少可以追溯源头。而我觉得,地面上,真要讲的,不是哪个品牌多有责任心,而是:我们买车,究竟买的是什么?只是一堆铁皮零件?还是一种有备无患的承诺?要是真的相信品牌的承诺,那就得接受它可能会崩盘的一天。这个行业里,没谁愿意跟你吐苦水,大家都知道,买车其实是一场赌。赌这车能跑多久,估算一下,百公里油耗可能在8到10升,按平均6元算,一个月跑1500公里,油费就得几百块。这还不算保养维护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即使最简单的事情:你买的车会不会升值?我按理想,保值率大概20%,就是五年下来,车价掉个20%左右。这其实还算不错了,毕竟很多豪华品牌折半都算正常。而且,现实中,除了油费和折旧外,二手市场的价格也是个未知数。有次和个朋友聊天,他说:我估算百公里成本,排除油费和保险,维护四项大概500元,算下来还算合理。但好像市场的反应,不都像我在市场中打折的菜一样,变数大得惊人。
说到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车厂对售后其实挺重要的。有人说,售后占了整车利润的50%以上。这种钩子让无数车主觉得自己不孤单,但现实就是:车厂能不能更主动点?我不敢说所有品牌都能做到那么有人情味,但像赛力斯这次,显得挺不一样。不是做作秀,而是真心帮人解决问题——这份责任感能留多久?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我们深想。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想,未来的行业,会不会变得更透明?会不会有个车市黑名单公布,大家都能看得更明白?到现在我还没搞明白,为什么一些经销商跑得了远,就跑得了血本无归?是不是有人操控得太紧,导致谁都没耐心充当托底人?其实我觉得——这就是行业的毛病:大家都知道坑,但都不愿意多操心。可能我没有多想,也许没人愿意把一堆零件看成责任,但如果从消费者角度看,你真的能信得过谁?这就是个真问题。
说回来,这次总部救援的做法,或许只是行业规则第一步。对每个准车主而言,有没有感觉,那点信任,可能比一辆车更重要?或者说,未来还会有哪些暗流涌动,我倒挺期待看到答案的。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