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2025 年 9 月那组数据一出来,德国车圈估计都没缓过神 ... 比亚迪在德国卖了 3255 辆,去年同期才 142 辆,2225% 的涨幅... 这可不是简单的 “卖得好”,是直接把德国本土的电动车市场格局给搅动了。
要知道,德国是什么地方?汽车的发源地啊,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巨头在这儿深耕了多少年,以前提起电动车,欧洲消费者先想到的可能是特斯拉,现在倒好,比亚迪的门店前要排队,试驾得提前三周预约,9 月分配的 200 辆车,48 小时就抢光了... 这场景,放在五年前谁能想到?
再说,这不是比亚迪突然 “爆火”,是之前的铺垫太扎实。2022 年刚进德国的时候,比亚迪才 6 家经销商,知名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跟大众那些随处可见的 4S 店比,是小打小闹。但现在呢?百多个城市有展厅,覆盖了大部分人口密集区,修车、买车比以前方便多了...
关键是,它没走 “低价倾销” 的老路子,比如 SealU 起步价 4.59 万欧元,跟奔驰 GLB 的价格差不多,宋 PLUS 纯电高配版甚至比奔驰 GLB 还贵一点... 这说明什么?比亚迪靠的不是便宜,是产品力让德国消费者愿意买单。
德国消费者多挑剔啊,以前买电动车,可能先看特斯拉的 Model 3,再看大众的 ID.4,现在为啥转投比亚迪?举个栗子,车机系统,大众 ID.4 的车机卡顿是出了名的,而比亚迪的车机支持 OTA 远程升级,跟用苹果手机系统似的顺畅...
还有续航,海豹系列跟特斯拉 Model 3 比,一点不落下风,德国网友试驾完说 “像从老年机换到智能手机”,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说出了差距 ... 德国车企在电动车的智能配置上,太慢了,还抱着燃油车时代的 “机械优势” 不放,没意识到消费者现在要的不只是好开,还有好用的智能功能。
还有本土化这步棋,比亚迪走得太准了。欧洲人喜欢旅行版车型,特斯拉没当回事,还是卖全球统一的轿车、SUV,比亚迪就推出了海豹旅行版,结果同比销量涨了 300%... 这就是抓住了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啊。
德国本土的大众,ID 系列推出这么久,也没针对欧洲路况做太多调整,比如窄路的操控优化、停车辅助功能,反而比亚迪考虑到了,这些细节可能不起眼,但架不住消费者在意。
再说售后,比亚迪在德国推出电池 8 年质保,还免费装家用充电墙盒,有车主遇到电池报警,客服能派移动充电车过来处理,恢复速度还很快... 德国消费者本来就讲究 “可靠”,这些服务刚好戳中了他们的需求。
而德国车企呢?以前靠燃油车的售后体系吃老本,电动车的售后还没跟上,比如电池维修要等很久,充电服务也没那么灵活,这么一对比,比亚迪的优势就显出来了。
不光是比亚迪,其他中国品牌也在慢慢起来。小鹏 9 月在德国卖了 241 辆,同比涨 630%,零跑第一次进德国就卖了 910 辆... 虽然跟比亚迪比还有差距,但说明不是比亚迪单打独斗,是中国电动车整体的竞争力上来了。
这对德国巨头来说头疼,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对手,是一群在技术、成本、服务上都有优势的 “后来者”。
再看特斯拉,以前在欧洲多风光啊,Model Y 在丹麦、挪威那些国家常年卖第一、现在呢?2025 年 1-7 月欧洲销量连续下滑,德国市场被比亚迪超过,甚至有报告说 59% 的欧洲消费者因为马斯克的操作放弃特斯拉...
当然,特斯拉的问题不只是对手强,还有自己的产品没新意,全球就那几款车,没根据欧洲市场做调整,而比亚迪一直在推新车型,针对欧洲设计的海豚 surf 年底就要在匈牙利工厂投产,到时候交付周期会短,成本也能降一点,这对特斯拉来说,压力只会大。
说实话,德国汽车巨头坐不住是必然的。他们靠燃油车垄断全球市场几十年,现在电动车时代来了,技术路线变了 ... 以前比的是发动机、变速箱,现在比的是三电技术、智能座舱、供应链整合...
中国车企没有燃油车的包袱,能全身心投入电动车研发,比如比亚迪的垂直整合体系,从锂矿到电池再到整车,全自己做,成本控制得好,研发投入也大,2025 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就超 142 亿,同比涨 34%...
而德国车企呢?还要兼顾燃油车的生产和研发,资金、精力都分散了,转型速度自然慢。
比如大众,ID 系列推出这么久,车机卡顿的问题一直没彻底解决,不是技术不行,是没把电动车的智能部分当成核心来做,还在用燃油车的思维搞电动车...
宝马、奔驰也一样,电动车型总有点 “燃油车改电动” 的影子,没跳出固有框架。而比亚迪是从一开始就按电动车的逻辑来设计,比如电池和车身一体化,空间利用好,续航也实在,这些都是德国车企暂时没跟上的。
还有欧盟加关税那事,本来以为能拦住中国电动车,结果比亚迪早就在匈牙利建了工厂,年底投产,以后欧洲市场的电动车都能本地生产,关税的影响就小了... 这步布局,比德国车企想得远。
德国车企以前靠本土生产的优势,现在比亚迪也有了,而且供应链灵活,比如从重庆到杜伊斯堡的 “中欧快线”,运输只要 18 天,比传统海运快一倍,交付周期也能缩短... 这些细节,都是比亚迪能在德国快速起量的原因。
当然,也不能说德国车企就不行了,他们的技术底蕴还在,只是暂时慢了一步。比如大众最近在加大电动车的研发投入,宝马也在调整车型策略,但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燃油车的产能、供应链、经销商体系都是包袱,想快速转身很难。
而比亚迪呢?已经在德国站稳了脚跟,接下来匈牙利工厂投产,车型本土化,销量说不定还能涨...
一句,比亚迪在德国的暴涨,不是偶然,是中国电动车产业多年积累的结果。从技术到服务,从本土化到供应链,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德国巨头坐不住,说明他们终于意识到,电动车时代的竞争,不再是他们熟悉的游戏规则了...
未来的欧洲市场,估计会热闹,而中国电动车能不能一直保持优势,还要看后续的研发和创新,但至少现在,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可能。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