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试驾,本应是甜蜜的周末约会,结果像被半路撒盐。
一个澳大利亚女网红,粉丝接近一百万,和男友兴致勃勃走进小鹏展厅,目标是体验G6的无人自动泊车和上路感受。
展厅里灯光柔和,新车像个精心打扮的新人候场。
谁想到,真正让人心凉的,不是车,而是一句话。
当导购展示完自动泊车后,陪同上路。
车内氛围刚转热,导购突兀地发出一句质问:“你在干什么?”那语气带着怀疑、带着不耐,像把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那位网红当场愣住,情绪从期待瞬间掉入失落。
男友的微笑也僵住,整个试驾成了尴尬的短剧。
她后来在社交平台上被一位汽车博主曝光,这条经历迅速引发讨论:一句不当话语,能否毁掉一个潜在车主?
从多个角度看,这事并不只是一次糟糕服务那么简单。
对消费者而言,买车不仅是交易,还涉及被尊重与信任。
对品牌来说,海外市场不是只靠产品力说话,还要靠当地团队的沟通能力和文化敏感度。
一个不经意的词,足以把客户从“差不多要下单”拉回到“马上走人”的边缘。
店里那位导购后来被处理,澳洲市场团队也重新邀请她再试驾。
小鹏副总裁托马斯电火车公开回应,表示已向澳洲负责人反馈并道歉,希望能给这位准车主再一次机会。
澳洲方面的员工随后解释,这是几个月前的旧事,涉事人员已被处理,且公司已发出再次邀请。
把这件事情放到更广的背景看。
G6在海外被定位为抢占市场的重要车型。
2025款上市后,试驾热度一路上扬,单日试驾量曾刷新品牌纪录。
产品受到关注的同时,服务的短板也被放大。
跨国经营要面对语言差异、沟通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个合格的本地化团队,不仅要懂产品,还得懂如何带人上路、如何讲解功能、如何在细节上做出尊重。
像无人自动泊车这类功能,用户本该被引导去信任,而不是被质疑。
网络上有支持声,也有嘲讽。
有人说,员工一句话不代表整个公司;也有人认为,小错不改,最终会演变成口碑灾难。
专家指出,技术可以复制,服务不会自动标准化,企业需要把“文化培训”当作产品一样打造。
网友的评论里,既有“专业培训太重要了”,也有“给机会,让公司改进”的理性声音,更多则是围观式的八卦与调侃。
这出戏的高潮在于情绪的起伏:从期待到被冒犯,从可能的成交到彻底放弃。
感情的波动被社交媒体放大,变成一条反思企业全球化策略的弹幕。
对当事人的影响显而易见:一次不愉快的体验,让潜在车主转身离开。
对品牌而言,这件小事提醒一条硬道理——产品好只是入门,服务到位才是关键。
结尾回到那个瞬间:展厅里的灯还亮着,车还在那里,但那句质问已经留在偶像粉丝的记忆里。
企业可以道歉、可以重新邀请,但信任的修复需要时间,也需要真实改变。
读者如果碰到类似情形,会选择给品牌第二次机会,还是直接换一家?
欢迎把看法写下来,让这次试驾以讨论继续,而不是以一句话终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