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200米的折多山垭口,我那台显示“电量耗尽”的车,连续超越了三台带增压的越野车,副驾那个跑了十年川藏线的老司机扭头看了我一眼:小伙子,你这车亏电状态油耗多少?我瞄了眼仪表:4.6升。他沉默了会儿,掏出手机开始查价格
回到平原之后,这事儿我琢磨了很久。
去年春节前,在服务区加油遇到个开汉兰达的车主。他看我加了不到三十升油就停了,凑过来问:“你这车油箱多大?”我说六十升。他愣了:“才加一半?”我没多解释,只说上次从深圳开回老家,中途就这一箱油。
他掏出手机算了算距离,表情有点复杂。
三年前我也开燃油车。那时候觉得插混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充电麻烦、保养也麻烦。直到公司财务换了辆秦L,每次聊天都要感慨一句:“这个月又省了一千多。”我当时还不以为然。
后来蹭他车去机场,全程快速路加高架。到地方我看了眼仪表,纯电跑的,续航还剩八十多公里。回程遇到晚高峰,我特意留意了下——电机在转,发动机基本没动静,偶尔电量低了才转几下。安静得跟纯电车差不多,但心里踏实多了。
这套系统其实不复杂。电机管跑,发动机主要发电,高速需要动力时才直连。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省油的转速区间,所以即便电池没电了,油耗也能控制在四升左右。我那台2.0T的车,市区油耗从来没下过十个。
真正让我动心的,是那笔账。
我每天上下班七十公里,以前一个月油费两千出头。同事装了家用充电桩,夜间电价三毛,通勤基本不花钱。周末出去玩用油,没有纯电车那种随时要找桩的压力。算下来一年能省个万把块,五年就是五六万。
电池寿命这事儿,我邻居那辆开了八年的唐DM还在跑。前段时间他去检测,电池健康度92%,日常代步完全够用。现在的刀片电池据说更耐造,不过具体能用多久,还得时间说了算。
二手车市场最近有个现象。我关注过几台三年车龄的汉DM,保值率居然比同期的燃油中级车还高。问了做车商的朋友,他说现在很多人专门收这类车,好出手,买家多数是增购,用过的人认可度确实不一样。
上个月陪朋友选车,他两个孩子,要七座。去试驾腾势D9,销售切到纯电模式,整车安静得像高铁商务座,二排座椅放平了孩子直接睡着了。朋友最在意的还是用车成本,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一年至少省七八万,当天就交了定金。
插混也有不方便的地方。老小区充电桩位紧张,我遇到过好几次被占用。冬天纯电续航会打折,不过有油兜底,影响不算大。至于技术路线,增程还是串并联,我觉得只要适合自己用车场景就行。
川藏那趟记忆挺深。海拔四千多的地方,发动机会自动介入保证动力,亏电油耗比平原略高,但还能接受。几台纯燃油车明显感觉费劲,有台2.5L的车甚至挂不上五挡。
现在高速服务区基本都有快充桩。有次电量低了,正好进服务区吃饭,半小时充了大半,接着跑毫无压力。这种能油能电的感觉,大概就是很多人换车的原因。
开了一年多,我倒是理解为什么身边换插混的人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它十全十美,而是在当下这个阶段,似乎找到了个相对平衡的点。想省钱就充电,想跑长途就加油,没那么多讲究。
那位汉兰达车主后来加了微信。上周他发消息说看了几款插混SUV,在纠结要不要换。我就回了句:“去试驾一圈,有些感觉得自己踩了油门才知道。”
车这东西,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