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簧厂到千亿车企:东风与小康的20年造车博弈

#国庆反向旅行攻略#

从弹簧厂到千亿车企:东风与小康的20年造车博弈

一根弹簧。一家车企。一段传奇。

1986年。重庆巴县。一家名为凤凰电器弹簧厂的小作坊悄然开业。创始人张兴海不会想到,这根小小的弹簧,最终将弹射出一家千亿市值的车企。

2003年。第一次换命。

没有生产资质。没有品牌背书。张兴海的造车梦被政策门槛牢牢卡住脖子。转机出现在东风汽车寻找合作伙伴之时。双方一拍即合:东风出商标和生产资质,小康出资金和技术。各占50%股权。

东风小康成立。首款微型面包车V27上市即爆款。4S店门口黄牛加价两千提车。工厂账上现金第一次超过十亿。张兴海把钱摞在办公桌上拍照发给高管:继续干。别松手。

这一次合作,让小康从零部件供应商正式晋级整车制造阵营。

2016年。第二次突围。

燃油车市场如火如荼。张兴海却决定押注新能源。质疑声扑面而来。家底不厚。技术不成熟。风险太大。

但张兴海判断:这是中国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的最佳机会。他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收购特斯拉创始人马丁·埃伯哈德的电池公司。投入超过40亿元建设工业4.0智能工厂。

从弹簧厂到千亿车企:东风与小康的20年造车博弈-有驾

2019年。首款新能源车赛力斯SF5发布。市场反应却冷清得可怕。年销量不足千辆。排名行业百名开外。原因很残酷:品牌低端标签太重。

2021年。第三次蜕变。

华为入场。改写游戏规则。

华为终端团队进驻赛力斯工厂。将1200项手机品控标准搬进汽车产线。问界M5搭载鸿蒙系统亮相上海车展。87天交付破万。刷新行业纪录。

合作模式独特:华为深度参与设计和智能系统。赛力斯负责整车制造和品质控制。双方共享渠道和收益。

2022年。小康股份正式更名为赛力斯集团。低端标签被彻底撕下。股价一年翻五倍。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066.27亿元。同比增长539.24%。

博弈与共赢。

东风与小康的关系不断演变。从合资伙伴到战略股东。2020年。东风将合资公司50%股权转让给小康。转而持有上市公司26.01%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角色转变带来利益重构。东风从管理者变为投资者。小康获得完全自主权。双方在研发、制造、采购等领域深化协同。

从弹簧厂到千亿车企:东风与小康的20年造车博弈-有驾

2024年。赛力斯斥资115亿元投资华为子公司引望智能。持股10%。张兴海说:这不是慈善。是买一张通往高端局的门票。

长期主义的力量。

张兴海最爱说:“坚持长期主义。坚定创新驱动”。他创业35年。每年从销售收入拿出10% 投入研发。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坚持体现在技术路线上。当所有人追逐纯电时。赛力斯坚持增程路线。第五代增程系统满电满油续航超1000公里。有效解决里程焦虑。

智能制造更是如此。赛力斯智慧工厂拥有1000多台机器人。关键工序100%自动化。焊装车间318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每30秒下线一辆新车。

如今。赛力斯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仅次于特斯拉、比亚迪、理想。问界M9杀入50万元豪华车市场。与宝马、奔驰正面竞争。

从弹簧到微车。从新能源到智能化。赛力斯的每一次转身都看似冒险。实则精准。

张兴海说:别回头看。燃油车已经没有船票。华为不是救世主。是放大器。自身不硬。合作就是代工厂。

这根弹簧。还在继续弹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