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平台集体降抽成,司机盼收入回暖,成本压力仍在持续

8月15日,网约车平台突然集体“低头”——滴滴宣布年底前将抽成上限由29%降至27%,超出部分返还;T3亮出“不超过27%”的承诺;曹操干脆砍到22.5%。一时间,司机微信群里欢声雷动,仿佛终于看见了“春天”,毕竟这些年司机对平台抽成早已怨声载道。然而,大家心里更清楚,这到底是真正让利,还是被现实逼到墙角才开打“价格战”?

网约车平台集体降抽成,司机盼收入回暖,成本压力仍在持续-有驾

要明白抽成为何成为行业之痛,先得回头看司机的日常。一天跑上十个小时,油钱、保险、车辆折旧全扣去,平台再抽走两三成,到头来入账连工厂工人的流水线工资都够呛。很多司机痛骂:“干活的累成狗,动动手指的平台躺着数钱。”更有甚者,干脆调侃自己是“二房东吆喝下的打工仔”:乘客买单的钱,快到嘴了还被平台截胡。

事实胜于雄辩。虽然滴滴嘴里反复念叨“平均抽成只有十九个点”,但对于很多司机来说,那些动辄高于30%的“怪单”,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血抽”。尤其长途单或跨城单,平台扣得比房租还狠。司机们因此造出新名词——“光盘进胃,过不了食道。”

网约车平台集体降抽成,司机盼收入回暖,成本压力仍在持续-有驾

那么,为何今年集体降抽成?答案其实扎心——平台别无选择。网约车这几年厮杀得惨烈:从滴滴一家独大到美团、高德、曹操、T3杀进场。补贴烧得如火如荼,价格拼到地板,订单量骤增却司机收入越来越薄,许多手里有资质的老司机索性“躺平”,不肯接单。尤其每逢暑期旺季,本该一片繁忙,平台却发现运力不足、司机退出,眼看市场要“塌方”,只能打出降抽成的缓兵之计。

降抽成看着像良心发现,实则是无奈妥协。滴滴早被主管部门多次约谈,民间声音不断,司机对“黑心抽成”的口诛笔伐一浪高过一浪。以前平台仗着市场份额大,表面功课做足就罢了,如今对手来势汹汹,低头已经不是“愿不愿意”,而是“再不低头,饭都吃不上”。

然而,降抽成真能让司机赚到钱吗?未必。首先,平台套路花样百出。表面承诺封顶27%,真到派单环节,算法“腾挪空间”照样让抽成显得名副其实。高峰、长途、奖励、补贴,绕来绕去,一顿操作猛如虎,司机记账还是“差不多”。

其次,运价本身越来越低。别管抽成多低,如果基本单价一减再减,司机开十公里挣不过一杯奶茶,等于是平台让出左手,右手再悄悄收回来。常有平台说“多劳多得”,号召司机多跑补空缺,可一天十几小时,身体能抗几天?钱不见多,油费、车损还赔进去,越开越亏。

别忘了,油价、保险、车辆维保全在涨。加一箱油的钱比三年前贵,新能源虽然省钱,电池维修和更换也不便宜。平台口头降两点抽成,在现实成本面前,不过杯水车薪。

网约车平台集体降抽成,司机盼收入回暖,成本压力仍在持续-有驾

所以,这波“抽成大跳水”更像市场割据的前哨。司机未必真能多赚钱,平台打的是稳固阵地、挤掉对手的算盘。回头看外卖骑手,美团、饿了么早期补贴满天飞,骑手一度风光;等到市场形成寡头局面,抽成升高,骑手收入反倒缩水。网约车,很难免不走外卖老路。

仔细想,抽成再低,不如运价合理。倘若定价合理,哪怕平台抽成高些,司机还有得赚;可若运价压得死,平台口头让利一套,司机还是啃剩饭。归根到底,打车行业的灵魂,既不是司机,也不是平台,而是“价格”本身。只有让司机、乘客、平台三方都过得去,这个生态才能活下去。

回到核心:行业到底想做什么?滴滴砸补贴击败对手独大天下,如今新平台崛起,吉利、车企、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司机成了抢蛋糕的筹码。平台们眼里只有市场份额和盈利数据,谁管底层司机死活?当一波波补贴大战、抽成风暴洗刷过后,留下一地鸡毛。

网约车平台集体降抽成,司机盼收入回暖,成本压力仍在持续-有驾

今天降抽成,明天可能优化派单,后天又变花样。“资本从不亏本,羊毛总会薅回去。”司机与平台的纠葛,归根到底还是“价”的较量——平台利润期盼最大化,司机追求最基础的生计保障,乘客渴望高效低价出行。三者如踩钢丝,一丝不协调就天平倾斜。行业健康发展的真谛,其实不是谁“让利”多少,而是定价是否公允,各方是否都能安身立命。

网约车平台集体降抽成,司机盼收入回暖,成本压力仍在持续-有驾
网约车平台集体降抽成,司机盼收入回暖,成本压力仍在持续-有驾

如果作为司机,你愿意低抽成却接低价单,还是宁高抽成,单价也相应提升?数字游戏背后,还需全行深思。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