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北京车牌这点破事儿,我都觉得特别魔幻。最近这个亲属转移截止日期的消息一出来,好家伙,又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展览。什么七十岁爷孙火急火燎,什么小夫妻为了个结婚证原件在窗口演起了苦情戏,这场景,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自己的逻辑中枢。不就是个铁皮么,怎么搞得跟紫禁城传玉玺一样。
这波政策的核心,说白了就一句话:不装了,摊牌了。以前的规矩还扭扭捏捏,只认夫妻和子女,现在直接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全拉进来了,堪称家族荣耀的终极绑定。这操作你以为是便民?诶,是,是是是,表面上是便民,但骨子里是对“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稳定单元的一次终极价值压榨。它在用一个车牌告诉你,你的血缘关系,你的婚姻承诺,在这个城市里,是有价的,而且价格不菲。它在用行动告诉你,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齐齐整整,以及,有块京牌。
最典中典的还得是夫妻过户。十块钱,结婚证,人到场,齐活。这流程设计得,简直就是婚姻经济学的完美闭环。它不看你的社保,不看你的居住证,它只看你那本红色的“投名状”。这个逻辑背后是一种非常犬儒的上帝视角:我们相信婚姻的稳定性,至少,比相信你个人奋斗的稳定性要高。你的爱情和承诺,在这里被量化成了一个可以丝滑过户的行政许可。就问你怕不怕?你以为你在过户车牌,其实是系统在给你的婚姻做资产评估。
我作为一个在北京开过几年车,后来又把牌子处理掉的中年人,对这事儿感触尤其深。因为我真的经历过那个为了牌子辗转反侧的阶段。你看着那个蓝色的铁皮,它已经不是一个通行许可了,它是一种资格,一种图腾,一种能让你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获得一丝喘息权的“压缩毛巾”,平时看不见,一到关键时刻,比如送孩子上学、带老人看病,它“嘭”地一下就膨胀成一张救生筏。这种感觉,没经历过的人很难懂。
这套规则的荒诞之处在于,它把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无限拔高到了玄学和信仰的层面。什么叫“一户只能有一块牌”?这不就是在搞修仙里的“道基”限制么,你家只能有一个人筑基成功,其他人就乖乖当凡人。什么叫“原车牌得在原车主名下挂满一年”?这就是装备绑定,冷却时间没到,你想扒下来给小号用?没门。还有那个终极杀招,俩人都得到场刷脸。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行政手续了,这是一种仪式,一种在AI摄像头面前进行的“契约缔结”。AI不在乎你的车是夏利还是法拉利,它只在乎你的脸是不是你本人的脸,它在用最冰冷的技术,守护着这个城市最滚烫的资源。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我把车牌比作修仙里的内丹,好像有点过于中二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还真就那个味儿?你拿到了它,就等于拥有了在北京道路上“呼吸”的权利。为了这个“道根”,有人推迟孩子落户,有人甚至把离婚日程表都给改了。这已经不是交通问题了,这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学问题,是人性在规则面前的极限拉扯。
你看,别的城市,比如长三角,已经开始试点共享车牌了,人家在玩“资源盘活”,在搞“互联网+”。北京呢?纹丝不动,我自岿然,一副“雷电法王”的架势,把所有规则都给你电得明明白白。它走的不是技术路线,是血缘路线,是宗族路线。这是一种极其古典的管理哲学。它不在乎效率,它在乎的是秩序,一种基于家庭单元的、几乎无法被外力破解的稳定秩序。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想从外部拿个牌?做梦。唯一的路子就是内部消化,家里人传帮带。
所以,这个10月8号的截止日期,就显得格外有“关门放狗”的仪式感。它不是一个普通的deadline,它是新一轮筛选的闸门。在这个闸门落下之前,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在进行一场闪电战。材料就那么几样:身份证、关系证明、行驶证、登记证书。但就这么几张纸,就能卡住一个家庭未来好几年的出行规划。烦不烦?就问你烦不-烦!
我甚至可以想象,10月8号晚上11点59分,肯定还有人在疯狂刷新那个网站,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这种场景的荒诞感,比任何喜剧电影都来得猛烈。它告诉你,在绝对的稀缺资源面前,所有的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都显得有点不务正业。最好的手段,就是直接把规则的桌子掀了,然后告诉你,现在开始,我们玩新的。
为什么北京卡得这么死?因为北京就是北京。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了,车牌早就不是车牌本身了,它捆绑了房产的价值,捆绑了教育的便利,捆绑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身份感”。所以,别抱怨了,规则就是这样。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赶紧检查一下你家的户口本,看看能不能在这场大型“资产重组”游戏里,找到你的任意门。错过了这次,那就安心等明年吧,太阳照常升起,地铁照样拥挤。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