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传出了一个挺重要的消息,说要推动一种叫做“大模型”的高科技,跟咱们现在越来越常见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进行深度融合。
可能很多人一听“大模型”这个词就有点懵,感觉挺高深的。
其实说白了,就是想给咱们的汽车装上一个更聪明、更会思考的“大脑”。
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鲜,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开车、买车又会有啥影响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盘关乎国家未来工业发展的大棋,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咱们先来聊聊这个“大模型”究竟是何方神圣。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或者用过一些智能聊天机器人,你问它问题,它能像人一样回答你,甚至还能帮你写文章、写代码。
那个背后支撑它的技术,就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大模型”。
它就像一个被海量知识喂养大的超级学霸,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都特别强。
现在,国家要把这么一个聪明的“大脑”装进汽车里,这可就不是简单地加个语音助手,让你喊一声“打开空调”那么简单了。
这意味着未来的汽车,可能会像一个贴心的管家,它能通过学习你的驾驶习惯,提前帮你规划好最省电、最不堵车的路线;它能理解你模糊的指令,比如你说“我有点冷”,它就会自动调节到你最舒服的温度,而不是傻乎乎地问你要调到多少度;甚至在复杂的交通状况下,它能做出比人更快速、更准确的判断,大大提升行车安全。
工信部的领导也明确说了,这不只是汽车一个行业的事,而是要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结合,像AI手机、人形机器人这些新潮玩意儿,都要跟我们的工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智能产品生态。
那么,这么宏伟的计划,会不会只是说说而已呢?
咱们来看看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就知道这股风刮得有多猛了。
根据行业里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九个月,全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有将近七成(68%)的贡献都来自咱们中国。
这个数字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它说明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核心引擎。
庞大的市场就意味着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最多的数据,这恰恰是训练那个“超级大脑”最需要的“养料”。
再看最近的数据,光是十月份一个月,国内的新能源乘用车就卖出去了140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整个汽车市场都保持着高位运行。
市场这么火爆,各大车企为了冲刺全年的销售目标,都在加大促销和生产力度,这也直接带动了上游动力电池的需求。
有了市场,还得有能打头阵的企业。
你看咱们国内的龙头企业比亚迪,十月份一个月就卖了超过44万辆新能源车,今年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370万辆,同比增长了近14%。
这个体量放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不仅仅是卖得多,更代表着我们在生产规模和产业链整合上的巨大优势。
除了规模上的领先,还有一些企业在智能化这条路上走得特别超前。
比如小鹏汽车,他们现在不仅在研究怎么把车造得更智能,甚至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科幻的人形机器人,并把它看作是公司未来的第三个增长点。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一个造车的怎么跑去做机器人了?
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是通的。
无论是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还是机器人的自主行动,它们的核心技术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型算法和软硬件结合能力。
小鹏已经在广州建立了专门的工厂,让机器人到真实的生产线上去“实习”,去学习和积累数据。
这些技术和经验,将来完全可以无缝地应用到汽车上。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了机器人的安全,率先使用了全固ोटे电池,这种电池的安全性比现在汽车上用的还要高。
这其实也在为未来更安全的电动汽车探索技术路径。
更让人觉得未来已来的是,小鹏的飞行汽车量产工厂已经开始试生产了,规划的年产能是上万辆,这意味着“打飞的”上班可能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当然,这场深刻的变革不是一两家公司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努力。
你看那些专业的证券分析机构,他们的研究报告就给我们画出了一张清晰的产业地图。
首先,是以理想、比亚迪、吉利、长城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它们正在集体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推出的三十多万甚至更贵的车型,在市场上反响热烈,这证明了国货已经具备了和国际大牌正面竞争的实力。
而且我们的企业格局也越来越大,吉利最近就和法国的雷诺集团在巴西达成了深度合作,通过入股的方式,把我们的新能源车型放到南美洲去生产和销售,这说明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引进来”全面转向“走出去”。
其次,是那些为汽车“大脑”和“神经系统”提供关键技术的零部件公司,比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这些,它们正在努力降低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让以前只有在几十万豪车上才有的高级自动驾驶功能,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
最后,还有那些为机器人、智能设备提供核心零件的幕后功臣,比如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它们也在这个新兴的赛道上提前卡好了位置。
这场智能化的浪潮,甚至还影响到了我们平时可能不太关注的商用车领域。
比如那些拉货的大卡车、我们坐的公交大巴。
因为有消息说明年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调整,很多企业和个人都赶在今年年底前下单,导致电动重卡、客车的订单量大增,有些型号的动力电池甚至出现了供应紧张的情况。
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出台了专门的行动计划,鼓励在城市配送、邮政快递这些领域更多地使用新能源物流车。
这说明,电动化和智能化不只是为了让我们的私家车开起来更爽,更是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国家的物流运输体系,让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更高、也更环保。
所以,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市场的火热响应,再到各大企业的积极探索和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一幅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蓬-勃向上的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展开。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产品换代,更是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既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全部评论 (0)